東外城墻這段靠近衛河,工程還包括改造衛河和通州的聯系,即明朝弄的潞河。
將來就是連接燕京的主要水運道。
河道改造向來是比較難的,需要的時間也長,投入成本多。
但史宇之還是拍了下來。
建城和改河需要的時間最長,朝廷要求都是在三年左右,投入的錢多,回收期長,所以大部份商人不愿意干。
史宇之認為愿意干的人少,出價可以出高點,不用那么卷。
果然,城墻和運河的改造被他以九十萬貫拿下。
他和史天保琢磨了下,保守估計,三年后能賺到二十萬貫左右,兩家能分十萬貫。
三年賺十萬貫,不算少,但肯定也不算多。
問題是前期投入有點大,如果沒有史嵩之,史宇之自己是拿不出這么多錢的。
好在朝廷也是人性化,要求他們分為數段,每驗收一段,會給一段的錢。
史宇之把城墻和河道各分成五段,中間干完一段可以收一段的錢,這樣能保證投入不會太多。
拿下項目后,史宇之與史天保兵分兩路。
史天保在當地和附近準備物資工具,負責運輸和后勤,和征招附近勞力。
史宇之則負責找人,組建自己將來的核心工程隊。
這時代除了當地商人,大部份外地商人都是臨時請人,但這次天津工程太多,用的人太多,到處都在請人,附近已經一人難求,有些人都跑去山東和通州,甚至保州等地去找勞力。
史宇之也沒猶豫,帶三個隨從直奔保州。
保州是蒙古在河北重地,之前宋軍圍而不攻,等窩闊臺決定撤兵后,保州守將先向宋軍有條件請降。
當時的保州守將是漢軍行軍萬戶保州都元帥,張柔。
張柔是河北最大的漢軍勢力之一,也是保州大地主,這家伙的親信張信當年和大宋細作小開封有聯系,看到蒙軍勢弱,要退出河北,張柔派人請降大宋,要求保留家產,地位和軍隊。
張柔于1218年就降了蒙古,跟著蒙古二十幾年,一直手握重兵,盤劇一方,蒙古人用漢人管漢人,對他也是相當縱容。
這讓張柔不愿意輕易交出兵權。
當時張信過來談判,張柔愿意交出部份田產,但還是想保留軍隊,割劇保州。
彼時張柔算是河北最大的漢軍軍伐,手中擁兵數萬,他以為有談判的資本,結果趙與芮一點面子也不給,直接下令強攻。
保州有寬大的護城河,也不好打,但蒙軍退去后,場中士氣全無,不到六天就被攻破,張柔被殺于戰陣中。
此戰過后,宋軍占據保州,得到數萬俘虜,朝廷挑選了上萬精壯充為新軍,又挑走了一萬去當苦力。
余下的俘虜和被查抄的保州大戶們,就成了戰利品,朝廷照樣用來賺錢。
史宇之于十二月初五往保州去。
一路上走的比較慢,主要是看行程,然后發現到處都有人在干活。
朝廷準備遷都之事,從天津到燕京甚至保州的運河,道路都在改造,沿路能看到很多人被帶著腳繚在做事,一看就是俘虜或罪犯。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