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父子為大宋開疆拓土三十年
庫葉城聽起來挺遠的,陸路也不好走,但走海路還是比較快。
從庫葉城可以直接從烏蘇里江入海,也可以先走陸路,三百多里后入海。
直接入海要往北,多走一千里左右,宋軍通常先走陸路,沿路有很多據點,然后往東進入窟說島中間的庫葉海峽即后世韃靼海峽,再由船往大宋江南或山東走。
這樣陸路要十天,海路約大半個月,一般一個月多點就能到,三個月左右可以一個來回,對宋朝廷的掌控來說,還是比較容易。
當然,到了冬季,這邊有海凍時期,就不能走海面,只能走陸路,陸路到燕京也是一個多月。
宋軍一般探親回家,沒什么東西,可能走陸路,要是移民調動兵馬和送物資,就走海路,用船可以運大量的物資。
元貞三年宋軍在當地大量種黑麥,這是目前唯一能在遠東地區存活的糧食,也是未來羅斯公國統治這邊的基礎,這讓趙與芮大量移民變的更加容易。
但說實話,這邊條件還是很艱苦,除了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其他物資很匱乏,除了三千宋軍可以得到輪換,能移民到這里百姓基本被強制的多。
百姓們成份復雜,有山林里抓來的野人,有降伏的女真,契丹人,還有少量蒙古人,真正主動愿意來的宋人百姓還是比較少,愿意來的,都是可以在這里當吏員,或做生意等有好處的多。
為了安定民心,這里所有人都稱為宋人,沒有契丹和女真之分。
當時他才營副指揮,按朝廷規定,他這級別45歲退役,兒子接班后,是降等接班,從伍長做起。
朝廷種植黑麥,面積巨大,家家戶戶都有幾十甚至上百畝,除了自用,還能得到稅糧,可以運回中原。
可以說,過去這八年,趙與芮在興建庫葉城,和穩定人心方面,每年都是虧本,前后投入上千萬貫。
各種皮毛無數,加上河里的資源,海邊的資源,庫葉城也慢慢開始回報宋廷。
庫葉海峽及窟說島附近每年都有冰凍期,可見當地有多嚴寒。
六月的庫葉海峽海風陣陣,溫暖無比,海邊陸續出現好多大船。
三月份后,大宋水師和各種海船就可以進出庫葉海峽。
戰后李亮他們基本都晉升了,有人直接留守在蒙古,像李亮現在就駐守哈剌合林現在改為泰北城,周勇在謙州,陳忠又回遼東了。
如今八年過去了,庫葉港已經發展成遠東地區大宋的第一大港,大宋在當地駐軍一個營五百人加家屬,另有五百戶百姓,約四五千人,加上來往的商船,商人,常年保持人口在六千左右。
元貞四年,朝廷在興建庫葉城時,鄭有財主動請櫻,帶著全家來到庫葉城參與開荒,朝廷對參與開荒的軍士將領都有重獎,當年鄭有財晉升都頭。
對比起其他海港,比如波斯灣和平港的十萬人,這里算相當小的小港,可在遠東地區,是第一大港。
宋軍在建庫葉城的同時,在庫葉海峽和窟說島之間修建了庫葉港,主要是就是運送移民和物資所有。
在庫葉頁建成之后,朝廷才慢慢開始得到好處。
元貞六年李亮,周勇、陳忠等他的同批兄弟先后到長春集合,然后參與了對蒙古的千里奔襲,攻打哈剌合林。
當地的林木根本砍不完,野生動物也根本打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