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最先進的炮彈出現
元貞十二年三月,蒙軍大舉西征,蒙哥攻下大馬士革的同時,臨安城的趙與芮又出皇宮了。
今天他要去的地方很多,需要觀摩很多新玩意。
第一站他還是來到火器局,觀看了宋軍的新設計新玩意。
射擊場上,大量匠作局火器局的官吏都在,他們當然也全是工匠。
趙與芮專人做傳事,匠作局和火器局的官吏雖然號稱官吏,拿著官吏的薪水,但實際上必須要是工匠。
而且他們通常都要親自動手,官越大,越在一些重要的技術要做出貢獻。
后世的官員大部份都只要動動嘴巴,有下面的人干,但趙與芮在這些技術部門里的官員,都得親自動手。
當然,主要還是在改進和創新技術方面,這些人投入的時間更多,在一線工作上面,不需要用到他們。
這幾年最紅的工匠官員就是許厲了。
“我們用28個硬質合金鋼環,每個鋼環之間距離相等,并加工有與陰膛線數量相同的等距刮刀”許厲向趙與芮解釋原理和前期鑄造工藝。
這人是相當聰明,能舉一反三,這幾年趙與芮也重用他,讓他帶人專門研發。
趙與芮一聽,這效率還不是很好啊,因為打造削刀比較慢。
這種十九世紀流行的刀法已經是現代全面工業化前最先進的,一次成膛線,效率非常高。
到十九世紀的一把削刀,理論上要能用一百甚至兩百次。
難的是削刀需要手工打造,需要技術高超的工匠。
許厲在皇帝趙與芮的提點下,用過幾種不同的膛線方式。
許厲還提出了為什么不從后面裝彈,為什么要從前面塞進去這么麻煩。
如果用其他更簡單的削法,還得一條條線削,距離還一定能削成一樣,對技術要求更高。
前兩者因為效率低,需要大量人力,先后被許厲淘汰。
最后許厲采用了組合環形刀拉削法,這個辦法趙與芮也只是聽說,更沒有用過,只能靠講述理論和功效,讓許厲他們研究,這一弄就是五六年,終于出來了。
“這一把削刀能用幾次”趙與芮關注著重點。
許厲道,我們還在研究硬質合金剛的配比,希望用到更好的。
這些人也不是物理和化學出身,所以趙與芮給他們配備了相關的學生,但這些學生也不如趙與芮,只能靠經驗和摸索,慢慢尋找最配合的配比。
這刮刀鑄造就比較難,工匠們幾乎有一大半靠精準的手工來打磨,但他優點比前兩者強多了,許厲最后讓趙與芮看現場表演。
“不要連著用,咱們削一刀等片刻約五分鐘再削下一根槍管,大概可以用六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