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請看。”許厲這時洋洋得意,用了五六年時間終于弄出陛下理想用的削法了。
像這個時代最容易實際運用的刮刀法,鉤刀拉削法,還有原本要十八世紀才有,十九世紀才流行的組合環形刀拉削法。
當年趙與芮提出燧發槍造膛線,可以打的更遠,更準,許厲馬上舉一反三,提出炮膛是不是也可以這么弄,趙與芮立刻對其另眼相看。
一根燧發槍管夾著架子上,拉刀從后面進去,前面出來,吱啦,上面不停的澆水,整個過程大概一分鐘左右,削的比較慢,但只需要一刀,全部陰膛線就出來了,所有的線的距離還是一樣的。
許厲現在已經是官至郎中,正五品官員。
燧發槍膛線能解決,火炮的膛線也能解決。
宋軍早就有了木制引信炮彈,但實戰中用的還是比較少,主要放入木托底后,沒有膛線的話,氣密性太大,發射不夠順暢。
現在有了膛線就不一樣,許厲他們在炮彈后面裝入木托底,氣密性問題得到解決。
并且許厲正式把火炮改成后裝。
這一步更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前裝火炮進入后裝時代。
趙與芮現場觀看了線膛炮的射擊,他的火炮現在可以稱為線膛炮了,有膛線了。
炮彈形狀已經像后世,只是后面是木制的,工匠們在火炮內部先后試驗了很多條線,有六條,八條,十條,十二條,最后采用了八條線。
趙與芮在他們射擊時還走近了看他們怎么裝彈。
發現和后世差不多,后面有個蓋子,打開蓋子,把炮彈塞進去,然后蓋上蓋子,另一人在上面灌火炮,接著點火。
轟隆,一聲巨大的炮響后,炮彈像流星般飛出去。
不一會,有騎兵過來匯報,射程八里,方向偏差六步。
現場一片歡呼,很多人第一次看后裝線膛炮射程,大伙都不敢相信能打這么遠,還比較準。
許厲向趙與芮解釋“這是一門六百五十斤中重型后裝線膛炮,使用十二斤重炮彈,平地上,射角二十五度射程最高,炸彈范圍七步。”
宋軍的火炮已經采用最新工藝的銅芯鐵炮,減輕重量的同時,降低炸膛機率,許厲的這種中重型火炮,主要用來守城和戰船上,當然野戰也能用。
平地上用十二斤炮彈,二十五度角打的最遠,可達八里左右,遠超現在宋軍野戰用炮。
爆炸范圍只有七步,范圍看起來也不小,但殺傷力不能和后世的炮彈比,主要還是落點中間殺傷力大,按許厲的試驗,三步外披甲的靶子,就很難重創。
當然,這個時代輕傷也不得了,炸步營和馬群中能炸一大批,對密集步營很有殺傷力。
而且因為改成后裝,射速提到極大提高,最快一分鐘左右能打一發。
只是考慮到炮管壽命問題,許厲還是建議,約五分鐘左右打一炮。
這炮架到高處,比如城頭的話,十七度半的角度打的最遠,可以打到十里以上。
當然,具體能打多遠,還得看你的城墻有多高,需要的角度也不同,這是炮兵需要學習的,趙與芮聽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