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現在用的比較多的軸承,齒輪,螺絲,螺帽等,都可以用機械開始批量制造。
唯一的難點就是精度還達不到后世,外觀也沒有后世美觀,但這都可以一步步來。
——
元貞十五年,六月,就在大宋已經一只腳邁進工業化機械化時,不遠處的高麗還處于農耕文明。
高麗這會正是權臣崔怡統治的末期。
歷史上的這個時期,高麗被蒙古打了幾次,國內連年戰火,百姓生存艱難,內憂外患,但崔怡仍然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當時高麗被逼遷都江華島,崔怡立刻征發都房及四領軍為自己營建豪華的宅邸,從開京、安養運輸松柏等樹木到江華島,許多人在途中被淹死或凍死,沿途州縣民眾紛紛棄家躲進山里,有人忿然在升平門匿名張榜寫道:“人與柏孰重?”
崔怡用軍民的血汗為自己營建了廣袤數十里的園林。到乙巳年(1245年)五月,崔怡大擺筵席,宴請高官,場面宏大,耗費巨萬,僅動員八坊廂工人就達1350余名。
如果說南宋之前的史彌遠是權臣,但和崔怡一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兒科。
史彌遠要的是權,崔怡不但要權,還要錢,還要人的命,視人命如草芥,隨意的壓榨高麗百姓。
這個時空蒙古只打了高麗一次,然后被宋軍趕出蒙古,接著高麗把鐵州等鴨綠江邊上的五州割讓給宋軍,并長年保持與宋人的通商。
趙與芮這些年全力支持和高麗通商,宋朝和高麗兩國每年交易量巨大,大量高麗的錢銀和木材,人參等物流入大宋,宋人的白糖,絲絹流入高麗。
高麗百姓越來越苦,達官貴族們生活越來越奢侈。
到元貞十五年(12年)時,高麗國內情況比歷史上還差,因為崔怡等貴族的壓迫,許多高麗百姓逃進山里,甚至還有地方起了民變。
崔怡強力彈壓,保證他的統治。
高麗和大宋不同,高麗的田采用的田柴科制度,理論上全部算是高麗皇室的,高麗官員在職時,朝廷會分給官員糧田,類似大宋以前的在職田,原則上不能世襲,且官員調遷和致仕后,還得上交還給朝廷的。
另外還規定了公瞬田柴,即劃給朝廷各官衙一定數量的土地,以充作本部門辦事費用。
雖然在規定上,田柴的收租權在被分配者死后應當歸還給國家,不能世襲,但是,由于高麗王朝的軍人和書吏都是可以世襲的職役,而朝廷也沒有及時收回他們的土地,這條原則上不能世襲的規定,很快就蕩然無存。
土地私有和兼并也越發嚴重。
進入元貞年代,因為收租權在不同的人手上,當朝廷掌握收租權時,就為公田,當為地主等掌握時,就劃為私田。
土地屬性不同,在高麗的收租比也不同。
元貞年代,高麗的田主要有三種收租率,分別是五成,二點五成,一成。
前兩種分別為公田和私田,最后面是民田。
但民田在高麗非常少,主要是普通百姓自己在耕種出來的新田,但很快會遭到大量的土地兼并。
在崔怡掌權時代,高麗又出現了農莊。
農莊就是土地兼并的結果,特別在寺院,權貴身上能體現。
他們把公田,私田,甚至民田弄到一起,形成農莊,租率既不按公田來,也不按私田來,他們自己想要多少就多少,這導致了新舊兩股勢力產生了更激烈的矛盾。
時高麗普遍租率在三成以上,然后還要加上糧稅,這對種田的百姓壓力極大。
百姓們被分為下戶和奴婢,他們是種田的主要人口,
元貞十五年六月初八。
高麗通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