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雜稅就是那些在國家正稅以外的亂七八糟稅收。
就比如周厲王的飲水稅,平民百姓喝水要交稅,不交稅就不允許喝水。
就比如清朝某些地方官制定的穿鞋稅、脫鞋稅,百姓進城穿鞋要交穿鞋稅,百姓為了不交稅光著腳進城又要交脫鞋稅。
還比如漢朝初期為了增加人口所制定的剩女稅,規定十五至三十歲未嫁者需繳納五倍算賦。算賦一百二十錢,五倍算賦直接能把人罰到傾家蕩產。
又比如民國某軍閥規定百姓拉屎要收稅,曬太陽也要收稅;甚至到了后世,還有某院士提議征收呼吸稅,也就是所謂的生態稅,說人們呼出二氧化碳破壞生態,所以要為此負責。
除了這些雜稅以外,層出不窮的捐也讓百姓苦不堪言。不過相比起雜稅,捐的目標大多是有錢的地主豪紳與世家大族。
捐起源于秦始皇,當時蝗災肆虐,朝廷缺糧,秦始皇頒布詔令“繳粟千石拜爵一級”。
這個時候的捐,其實算得上是利益交換,你向朝廷捐糧,朝廷給你官爵,后來漢武帝時期大致也延續了這種作風,包括當今天子劉宏賣官的舉動,也算是捐的一種。
相比起朝廷捐官的舉動,民間的捐就復雜了許多,比如官府要修路卻沒有錢糧,或許就會找到當地有錢的豪紳,逼著他們捐錢修橋,然后在橋頭立碑寫上修橋者的名字。如此官府得利,豪紳得名,也算是捐的一種。
甚至到了后世,如果某某地發生災禍,網民們就會盯著那些有錢的大明星和大企業,以名聲作為裹挾逼著他們捐錢,這事實上也是捐,不過卻是民間自發的逼捐之舉。
現在王吉提起了水利捐,顯然由于所需錢糧太多,只依靠地主豪紳捐錢根本不可能完成,所以想要讓廣大百姓也一起捐錢。
“敢問國相,我等小民每人需捐多少錢才能湊齊興修水利之資”
這次沒等老嗇夫詢問,就有圍觀的百姓壯著膽子問道。
王吉倒也不惱,答道“此次水利捐世家、大族、商賈多出,普通成年百姓每人捐百錢即可”
眾人聞言盡皆變色,有些人面露驚恐,有些人眼神憤恨。
王吉此舉明顯有些想當然了。
現今可并非西漢初期,百姓每家每戶都分到了許多田地,只要勤勤懇懇勞作,不僅能夠足額繳納賦稅,自身還會有許多結余。
如今乃是東漢末年,土地兼并嚴重,許多百姓生活非常窘迫,特別是那些沒有田地的佃農,除了要繳納朝廷的賦稅以外,還要將田地超過半數的收成繳納給地主。
大多數人連孩童二十三錢的口賦都無力繳納,更不用說是每人百錢的水利捐了。
周琦聞言冷笑連連,暗道“王吉死期將至尚且不知,還在此地好大喜功、壓榨百姓,當真可笑、可嘆、又可悲”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