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并非迂腐之人,也不會抱殘守缺。
事實上,歷史的曹操也洞悉了這點,所以執政期間曾三次頒發招賢令。
按照大漢如今的用人方式,品德、名聲明顯比才能更重要,如果沒有才無德,根本不可能入朝為官。
然而,無論品德還是名聲,并非自己擁有就行,還必須得到他人的認可。
包括孝義的名聲,可以通過包裝、作秀、宣傳獲得,名聲也可以靠著名士們的互相吹捧慢慢積累。
有能力包裝、宣傳自己的人,往往也出身世家大族。
真正的黔首、百姓,三餐尚不能果腹,又怎會有余力包裝、宣傳
曹操所頒布的第一次招賢令,就拿生活奢華,并不廉潔的管仲舉例,還特意提到了“盜嫂受金”的西漢開國丞相陳平,以此向天下人說出了自己唯才是舉的用人舉措。
第二次招賢令,曹操再次提到了陳平,還加上了言而無信的蘇秦,繼續重申當用人以才,而非用人以德。
第三次頒布招賢令的時候,曹操已經位極人臣,手中并不缺乏人才為其效力,卻還是列舉出了歷史上的八位品德有污的名臣。他甚至直白的說道就算是不仁不孝之輩,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都應該重用。
曹操三次頒布招賢令的時間不同,心境不同,但是主題其實都相同,那就是要打破漢朝固有的察舉制度,以及世家大族對于官職的壟斷。只要有才學之人,無論是何出身,是何品德,都可以委以重用。
觀其一生,真正能被曹操完全信任、重用的,要么出身不好,要么私德有虧。郭嘉、程昱、賈詡之流,無不如此。
反觀荀攸、荀彧,或許是出身世家的緣故,或許是二人品德太好、名望太高,反而下場凄慘。
讓人覺得好笑的是,曹操終其一生都想要打壓世家門閥,重用寒門子弟。
可是他的兒子曹丕,卻為了朝廷的暫時穩固,反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度,再次將世家門閥推上了巔峰。
最終,曹魏只能自食惡果,倒在了世家門閥面前。
“如何革除弊病么”
周琦看著目露期盼之色的曹操,忍不住喃喃自語。
想起了未來的歷史發展趨勢,周琦卻是嘆道“國家積弊已久,想要革除弊病談何容易”
他看著臉上逐漸露出不甘之色的曹操,終究還是不忍心,道“若能做到三點,也未嘗不能嘗試改變現狀。”
曹操急忙道“還請子異教我”
“首先,要掌握極高的權利,只有身居高位有能力與魄力進行變革,才有成功的可能。”
“其次,能夠極大降低書籍成本,讓天下百姓在不依附豪門的情況下,也有能力自費購買各種書籍。”
“其三,廢除察舉制,推行科舉制。”
聽到前面兩條,曹操倒沒有太大異議。
就比如商鞅變法,如果沒有身居高位,沒有秦孝公的鼎立支持,秦國變法又怎會成功
至于第二條,雖然有很大難度,卻也非常容易理解,其目的是為了打破世家對于知識的壟斷。
相比起治標不治本的熹平石經與鴻都門學,這一條卻是釜底抽薪之策,只是對于如今的時代而言,想要做到這點還比較困難。
反倒是聽到第三條以后,曹操卻是有些疑惑的問道“何為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