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中,永遠都不可能和和氣氣,更不可能團結一致。
說話的大臣,正是依附于宦官之人,顯然是想要趁機給皇甫嵩上點眼藥。
事實上,官兵這場大敗,朱儁已死,其雖負有主要責任,卻也不好繼續追究。
那么另外一名主帥皇甫嵩,就必須為戰敗負責。
劉宏聞言眉頭微皺,顯然也對皇甫嵩有些不滿。
若非皇甫嵩定下夜襲營寨之策,也不至于讓長社被黃巾賊寇占據,朱儁亦不會戰死。
夜襲失敗以后,皇甫嵩既沒有回援長社,也沒有提醒朱儁小心謹慎,只顧保全自身,難免讓人詬病。
眼看有人要讓天子給皇甫嵩治罪,司空張溫當即出言駁斥道“戰場局勢千變萬化,我等遠居廟堂之上,豈知其之復雜”
“皇甫嵩雖決策失誤,卻也是為了夜襲擊破黃巾,并非碌碌守城之輩。”
“夜襲失敗,皇甫嵩仍能穩住軍心,不僅令麾下兵馬絲毫未損,還收攏了朱儁麾下殘部,從容退往新鄭,這才讓司隸不至于被黃巾賊所肆虐。”
“吾且問,若皇甫嵩如朱儁那般回援遭遇埋伏,以致全軍潰敗,這個責任誰能承擔”
說到這里,張溫對著天子拜道“臣以為,皇甫嵩沉穩持重,能于危險境地保全麾下兵馬,非但無過,反而有功”
緊接著,朝堂之上爭論不休。
有人提議罷了皇甫嵩左中郎將的官職,將其押回洛陽受審。
也有人覺得,皇甫嵩出身將門世家,又領兵扼守住了司隸門戶新鄭,若此時貿然換將,恐怕黃巾軍會趁機發動進攻。
眼看眾人爭論許久,都仍舊沒有定論,天子喝道“都且住口”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平靜。
天子最終將目光放在了何進身上,問道“大將軍以為,當如何處置皇甫嵩”
何進沉吟半晌,拜道“臣以為,臨陣換將并非良策。陛下可發書責其擊賊不利、丟失長社,卻不可罷其官職,以免引起軍心動蕩。”
天子略作沉吟,終究擔心驟然換將以致新鄭有失,當即說道“擬旨,斥皇甫嵩用兵不利、丟失長社,削其左中郎將職位,改為假左中郎將。”
“令其務必守住新鄭,以待援軍抵達。”
“若新鄭有失,朕絕不輕饒”
接下來,眾臣就開始商議如何籌集軍餉、糧草、輜重,如何征調兵馬,以及挑選何人替代朱儁的位置。
這一次,滿朝公卿都變得異常謹慎。
大漢與黃巾軍交戰,已經大敗一場,再也經不起第二場大敗了。
糧草、物資、軍餉以及士卒,倒還都在其次。
大漢雖然國庫空虛,然百死之蟲死而不僵,只要愿意想辦法,總能解決這些問題。
反倒是究竟讓何人代替朱儁的位置,百官卻是爭論不休,討論了一整天都尚且沒有定論。
現如今,北中郎將盧植在冀州與張角僵持不下。
左中郎皇甫嵩將失利退守新鄭。
右中郎將朱儁兵敗身死。
朝廷急需一位真正有能力,而且對黃巾軍非常了解的將軍領兵,如此才有可能挽回現在不利的局面。
百官爭吵不休,劉宏也有些頭疼,卻也不敢輕易做決定。
“大捷”
“大捷”
“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