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曹操對何進說道“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之不當假之權寵,使至于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
何進怒曰“孟德亦懷私意耶”
曹操退下以后,嘆道“亂天下者,必進也。”
何進獨斷專行,乃暗差使命赍密詔,星夜往各地召豪杰入京。
卻說前將軍、斄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屯兵河東,以待天下有變。是時得詔大喜,點起軍馬,日夜兼行。
為了防備周琦,董卓又使其婿牛輔守住陜縣,自己卻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提兵往雒陽進發。
董卓麾下謀士李儒說道“今雖奉詔,中間卻多有曲折。將軍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則大事可圖也。”
董卓大喜,遂上表。
內容如下
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毒。臣敢鳴鐘鼓入雒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何進得表,出示大臣。
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虎狼之輩,性格殘忍,狼子野心。若倚重其為朝廷除賊,反而會令其野心膨脹,危害社稷。”
“將軍貴為外戚,乃輔政大臣,當自行決斷,誅殺中官,實不宜以董卓為援。”
“且吾嘗聞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將軍大張旗鼓召董卓等人入京,必然泄露消息,十常侍豈會坐以待斃”
“誅殺宦官當施以雷霆之勢,不宜繼續拖延,否則竇武便是前車之鑒。”
盧植亦諫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
何進不聽,鄭泰、盧植皆棄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
何進見狀,不由后悔,當即派諫議大夫種劭勸阻董卓進京。
種劭在黽池見到董卓,要求其返回河東郡去討伐流亡匈奴單于于夫羅,董卓懷疑雒陽有變,不從,領兵進入河南尹。
種劭怒不可遏,手持詔書大聲斥責,弄得軍中人盡皆知,將官皆向董卓詢問,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今漢室威信尚在,這些將校可不敢無詔入京。
董卓無奈,只得領兵撤回距離雒陽二十里的夕陽亭。
張讓等知外兵到,共議曰“此何進之謀也,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
張讓等人乃先伏刀斧手于長樂宮嘉德門內,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將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垂憐賜救。”
后曰“汝等可詣大將軍府謝罪。”
讓曰“若到大將軍府,骨肉齏粉矣。望太后宣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前請死。”
太后乃降詔宣進。
何進得詔便欲入宮,主簿陳琳諫曰“太后此詔,必是十常侍之謀。切不可去,去必有禍。”
何進曰“太后詔我,有何禍事”
袁紹曰“今謀已泄,事已露,將軍尚欲入宮耶”
曹操見勸不動何進,當即建議道“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
何進笑道“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
袁紹再勸“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護從,以防不測。”
于是袁紹、曹操各選精兵五百,命袁紹之弟袁術領之。袁術全身披掛,引兵布列青瑣門外,袁紹與曹操帶劍護送何進至長樂宮前。
黃門傳懿旨云“太后特宣大將軍,余人不許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