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上雖幼,聰明仁智,并無分毫過失。公乃外臣,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
“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董卓大怒,拔劍向前欲殺植,侍中蔡邕、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董卓乃止。
王允勸道“廢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議。”
董卓見眾人皆反對此事,只得暫罷,于是百官皆散。
等到百官散去以后,董卓乃問李儒“朝中公卿皆反對廢立之事,如之奈何”
李儒沉吟半晌,道“今有丁原屯兵雒陽,百官以此為依仗,這才不服將軍。將軍若殺丁原,并其麾下兵馬,則雒陽盡歸掌握之中,誰敢再有異議”
董卓皺眉道“丁原麾下兵馬不少,并州軍又驍勇善戰,與之火并,若短期內分不出勝負,等到周琦領兵而來,如之奈何”
李儒笑道“今日園中丁原麾下有一猛將,頗得丁原親待。此人勇則勇矣,卻貪財好色,見利忘義,若將軍許以重利,未嘗不能誘其誅殺丁原,盡收其部。”
董卓聞言大喜,遂暗中許諾呂布以高官厚祿、美女神駒、錢財金帛。
呂布果然心動,斬原首詣卓。
董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布善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至此,董卓威勢更盛,準備繼續行廢立之事。
次日,董卓設宴商議廢立之事,乃謂袁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當立之。”
袁紹心中憤恨,自己好不容易誅滅了宦官,并且袁氏兄弟都掌握了兵權,眼看袁氏就要權傾朝野,卻被董卓這個渾人摘了桃子。
袁紹心知,董卓此問乃是想要逼自己就范,如果袁氏都支持廢立,那么此事基本就能定下。
可真要如此,袁紹必然名聲盡毀,袁氏在士林之中也將沒有立足之地。
念及于此,袁紹當即說道“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違禮任情,廢嫡立庶,恐眾議未安。”
董卓沒有想到,袁紹居然這么不給自己面子,當即按劍怒斥袁紹“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
袁紹看到董卓模樣,心中驚懼,不敢與之硬鋼,當即說道紹“此國之大事,還請讓我先出去與太傅商議一番。”
太傅,也就是袁紹的叔父袁隗。
董卓見狀,卻是壓低聲音威脅道“若不立陳留王為帝,其余皇族劉氏子弟,我將全部殺掉,一個不留。”
“彼時,你們還有其他選擇嗎”
袁紹聞言勃然變色,道“天下健者,豈唯董公”
言畢,袁紹橫刀長揖而出,隨后將印綬懸掛于東門,奔冀州而去。
董卓得知消息勃然大怒,就想要命人追捕袁紹。
袁紹出身袁氏,自身又頗有名望,這些人自然不愿看到袁紹被董卓所殺。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颙等,皆名士也,頗得董卓信任。
他們都想要暗中幫助袁紹,周毖當即勸說董卓“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紹不達大體,恐懼故出奔,非有他志也。”
“今追捕之急,勢必為變。”
“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
“將軍不如赦免其罪之,拜一郡守,則紹喜于免罪,必無患矣。”
伍瓊亦是說道“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董卓以為然,乃拜紹為勃海太守,封邟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