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意命典韋為主帥,徐晃、高順為副將,讓兩人統兵三千,星夜兼程奔赴雒陽。”
周琦這么做,也是為了給徐晃、高順立功的機會,以后也好名正言順封賞二人。
周琦當即召來典韋、徐晃、高順,以先帝密詔示與三人,三人看完以后皆大驚失色,繼而滿臉欣喜。
擁立之功,乃潑天功勞,若能參與其中,所有人都會飛黃騰達。
周琦謂三人曰“此事機密,萬不可對外泄露,我先在此地整頓兵馬,等待蓋先生過來共議大事。”
“你三人統領三千兵馬,星夜奔赴雒陽,遇事有臨陣決斷之權。”
說完以后,周琦看向典韋,道“典君勇則勇矣,然統兵不及公明,遇事當多聽聽公明與高順建議。”
叮囑完典韋以后,周琦又看向徐晃,道“我知公明乃當世將才,今天下將亂,吾愿與公明一同建功立業,還請公明盡心輔佐典韋。”
他隨后又轉頭看向高順,道“汝與典君相處日久,當知其性情,吾亦不多言。”
“行軍途中,遇事多思考,莫要沖動。”
徐晃聞言拜伏于地,道“若無明公之提拔,徐晃如今仍為河東一小吏。”
“某愿跟隨明公,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徐晃這次,算得上是正式投效周琦,而非僅僅是此前的征辟關系了。
高順亦如此。
周琦上前扶起二從,道“君不負我,我絕不負君”
典韋、徐晃、高順領兵離去以后,周琦卻是派人前往涼州,暗中捕捉董卓家眷。
他熟知歷史發展趨勢,知曉董卓必會在自己之前占據雒陽,然后行廢立之事。
提前抓住董卓家眷,也算有了談判的資本。
若只是兩軍交戰,禍不及家人的潛規則,周琦自然會去遵守。
然董卓擅行廢立之事,必會引得天下人唾罵,周琦這個時候以董卓家眷作為要挾,別人也不會說什么。
此次雒陽巨變,周琦已經等待許久。
他現在又正好封候拜將,而且手握重兵,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
雒陽之事,周琦并不愿多管閑事。
但是這場政治巨變,周琦也必須從中撈取到足夠的好處。
如今萬事俱備,只等蓋勛抵達。
過了數日,蓋勛果然匆匆而來,臉上滿是焦急之色。
他沒有任何客套,直接問道“子異可是接到了蹇碩發來的天子密詔”
周琦故作沉痛的說道“吾聞天子駕崩,心中紛亂,驟然接到密詔,不敢妄自行事,這才在此等候先生,共商大事。”
蓋勛也是啜泣道“先帝聰慧,我本來還打算平定涼州叛亂以后,返回雒陽多多規勸先帝,好整頓朝綱,興復漢室。”
“未曾想,叛軍初定,我尚不及趕回雒陽,就發生了如此巨變。”
周琦安慰道“事已至此,先生還請節哀,為今之計,還是應該先商量一下,如何應對先帝遺詔。”
蓋勛聞言,卻也是猶豫不定。
從情感上來講,先帝厚待蓋勛,將其引為知己,蓋勛每有建言,先帝無所不從。
僅僅是這份知遇之恩,都足以讓蓋勛粉身碎骨相報。
而且先帝乃是君,蓋勛乃是臣,奉君之命乃是本分,蓋勛本不該猶豫才對。
然蓋勛飽讀詩書,曉得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道理,如果引外軍威逼雒陽,插手朝廷大事,無益于江山社稷。
看到蓋勛猶豫不決,周琦已經猜到了對方心中所想。
他略作沉吟,隨后說道“立幼乃是君命,立長乃是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