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異聞言只是略作沉吟,而后就點頭道“我兒所言不錯,雒陽乃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不過我擔心你伯父,需要寫封書信勸其早日離開。”
周瑜卻是搖頭道“伯父位列九卿,董卓并不敢對其動手,我們父子二人就不好說了。”
“且以伯父性格,知兩位堂兄被董卓所殺,豈會離開雒陽”
想起了自己家堂兄對兩位侄兒的溺愛,周異終究還是嘆了口氣,道“如此,我們就收拾細軟,連夜離開雒陽吧。”
周異、周瑜父子正趕回廬江老家之際,卻是聽聞長沙太守孫堅,亦是響應橋玄號召,率兵北上的消息。
周異聽聞此事,忍不住嘆道“天下亂矣”
周瑜眉頭緊皺,道“太平時日,我周氏乃廬江望族,士人表率,自無人敢對周氏動手。”
“然亂世之中,禮崩樂壞,若手中沒有兵權,又不去依附強者,早晚必有滅族之禍。”
“兩位堂兄遭遇,便是佐證。”
周瑜之言并沒有錯。
周暉、周光兩兄弟之所以敢如此張揚,乃是仰仗廬江周氏之威名,平常此舉縱然有些僭越,卻也無人會指責他們,更沒有人膽敢派兵截殺兩兄弟。
可是現在,董卓卻絲毫不顧廬江周氏在士林之中的影響力,直接將周暉、周光兩兄弟當做雞仔,殺給了那些朝中的猴子觀看。
董卓想要以此告誡滿朝公卿以及世家大族,莫要將其逼急了,否則他絕對不吝舉起手中的屠刀。
怪只怪。
周暉、周光兩兄弟平常張揚慣了,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兩兄弟之死,也給周瑜乃至整個廬江周氏敲響了警鐘,讓他們知道時代早就已經變了。
周異素知自己這個兒子年少聰慧,當即問道“依你之見,周氏未來當何去何從”
周瑜略作沉吟,道“長沙太守孫文臺出身吳郡,年少而聞名江東,喜好結交天下豪杰,這些年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如今又于長沙起兵,討伐董卓。”
“此人絕非池中之物,若換做以前,我返回廬江以后,必會親自前去拜訪其子孫策,與之交好。”
“若孫氏于亂世之中所有作為,廬江周氏當傾盡全力助之;若事不可為,再另尋明主不遲。”
“如此既能在亂世之中尋得依靠,又能讓我廬江周氏長盛不衰。”
說到這里,周瑜停頓了一會兒,繼而眼中露出莫名神采,語氣略顯激昂的說道“然自從車騎將軍被封為揚州牧,領兵進入壽春以后,事情可就大不相同了。”
“車騎將軍出身沛國周氏,與我廬江周氏乃是同宗同族,彼初至揚州,急需揚州大族鼎力相助。”
“若我廬江周氏舉族相投,必會得到重用,周氏或許也會走上前所未有的道路”
周瑜目光灼灼看著自己的父親,道“故孩兒以為,返回廬江以后,父親當親自前去壽春拜會車騎將軍。”
周異聞言,忍不住嘆道“假以時日,吾兒之成就,或許會超越先祖”
若沒有周琦的出現,按照原本歷史軌跡,周瑜為了給廬江周氏尋找靠山,的確親自前往壽春拜訪孫策。
兩位少年都志向遠大,有著共同的話題。
孫策也因此攜其母以及弟弟,遷徙到周瑜的家鄉舒縣,住在了周瑜家中,并且經常受到周氏的接濟。
正是有了廬江周氏的鼎力支持,孫策才能憑借一千多孫堅舊部,以及幾十匹戰馬,就打下了江東這么大的家業。
現在有了周琦這位異軍突起的車騎將軍,而且還與廬江周氏關系匪淺,周瑜自然不會再費盡心機去結交孫策,為廬江周氏謀取出路。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長沙太守、烏程侯孫堅孫文臺,響應東郡太守橋瑁的號召,起兵北上,準備與諸侯合兵一處,討伐董卓。
此前孫堅曾與荊州刺史王睿,一同領兵平定零陵、桂陽叛逆。
王睿因孫堅出身低下、行事粗野,與其產生矛盾,對其多有輕視言語,兩人因此結怨。
除此之外,荊州刺史王睿也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和。
王睿打算參加討董聯軍,又擔心武陵太守曹寅在背后作梗,就打算先殺曹寅以絕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