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公達獻奇策,本初謀子異
袁紹既得天子,勢力大漲。
卻說其帳下謀士荀諶,出身潁川荀氏,乃荀彧弟弟,當初勸說韓馥以冀州牧相讓袁紹,立下了不小功勞。
潁川荀氏乃荀子后代,為名門望族,族中雖未出現類似三公這樣的高官,卻有許多族中子弟在各地為官。
后世記載于史書之荀氏子弟,都有一百余人。
當然,現在的荀氏并沒有魏晉之時那般顯赫,不過他們與潁川各大士族相互通婚,甚至與許多王宮貴胄、皇室子弟都有姻親關系。
潁川鐘氏、潁川陳氏,更是與潁川荀氏世代為秦晉之好,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今的潁川荀氏,子弟遍布各地,姻親關系更是錯綜復雜,哪怕出身汝南袁氏的袁紹,對于荀氏都不敢怠慢。
因此,袁紹對于荀諶也非常器重。
這一日,袁紹正在府中處理政府,忽有左右來報,言荀諶求見。
袁紹不敢怠慢,急忙親自召見荀諶,親切的問道“友若此來,所為何事”
荀諶說道“大將軍迎天子入鄴城,以致天下歸心,士人爭相依附。吾有一侄兒,不遠千里來投大將軍,希望我代為引薦。”
袁紹聞言不由大喜,道“友若侄兒,想必也出身潁川荀氏。”
“既為荀氏子弟,自然可堪大用,友若只管將之領來,孤必會為其安排一個重要官職。”
從這里就能看出,袁紹對于士族有著盲目的信任,反而不考慮對方是否有真才實學,眼看屬下有人舉薦士族子弟,甚至連對方姓名都不問,就直接許諾官職。
袁紹這么做,對于普通的士子以及寒門之人,或許會有奇效。
不過對于那些真正出身書香世家的士族子弟而言,卻反而會覺得袁紹不善用人,未必愿意相投。
當初荀彧先投袁紹,也得到了禮遇,卻仍舊棄袁紹而去,轉投曹操。
因為這種士族出身的士子,根本不擔心出仕的問題,只在乎所投之人是否為明主。
荀諶聞言,卻是眉頭微皺。
歷史上荀諶投奔袁紹,除了才開始幫其奪取冀州以外,此后基本屬于打醬油貨色。
在最關鍵的官渡之戰中,荀諶甚至直接玩起了消失。
他本來與自己弟弟荀彧那般,也覺得袁紹有些性格缺陷,只是礙于世家要分開下注的傳統,才沒有選擇離去。
荀諶人雖然留在了冀州,心卻未必在此。
不過自從袁紹迎天子入鄴城以后,荀諶的態度也大有改變,隱約覺得袁紹或許真能成就一番大業,也打算日后盡心竭力輔佐。
他知道自己侄兒的本事,略微組織了一下語言,而后說道“吾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袁紹看著荀諶的神情,卻是面露疑惑之色,問道“友若有話但講無妨。”
荀諶略微沉吟,而后說道“大將軍可還記得家兄荀文若”
袁紹聽到這個名字,臉色逐漸變得陰沉下來。
荀攸號稱有王佐之才,來到冀州的時候,袁紹將之待為上賓,未曾想對方最終卻選擇了曹操。
這件事情,讓向來自負的袁紹心中始終有一根刺。
荀彧投靠曹操以后,展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讓作為四戰之地的兗州,居然能夠自給自足,而且還可以對外征伐。
荀彧越是才能卓越,袁紹心中越不舒服。
他看到荀諶舊事重提,語氣也變得冷淡,問道“此事與荀文若有何關系”
荀諶正色道“所謂舉賢不避親。”
“此次吾所舉薦之人,智謀勝吾十倍,若論治國或許比不上家兄,若論運籌帷幄,卻尤有勝之。”
“文若有蕭何之才,吾所舉薦之人,卻有張良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