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點頭道“雖說自黃巾之亂以來,北方飽受戰禍,以致戶口大幅度流失,然中原以及北方所轄人口,終究要遠遠超過南方。”
“且世家大族多聚集于北方,袁本初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麾下人才必然遠超周子異。”
“若使君處于周子異境地,會如何作為”
劉備略微沉吟,繼而眼睛大亮,道“自然是尋求盟友”
諸葛瑾面含笑意,點頭道“正是如此。”
“曹操唯袁本初馬首是瞻,車騎將軍欲尋盟友,必然要在使君與袁公路二人之間。”
“袁公路雖與袁本初不睦,終究乃同族兄弟,且其人貪婪無度,狂妄自大,性情反復無常,并非盟友最佳人選。”
“反觀使君,名聲極佳,又占據徐州此等軍事要地。”
“袁本初若不吞并徐州,必然不會輕易南下與周子異交鋒,袁本初知道這點,周子異自然也知曉。”
“因此,袁本初若攻徐州,車騎將軍必不會坐視不理。”
劉備聞言,喜憂參半。
喜的是,若有周琦作為后盾,至少不用獨自面對龐然大物一般的袁紹。
憂的是,周琦雖會出兵相助徐州,終究是把這里當做是抵御袁紹的橋頭堡,徐州此后恐怕會兵禍不休。
不過很快,他就頹然道“可是現在,袁本初以天子詔書壓我,若我不出兵揚州,則不忠于朝廷;若是出兵揚州,必會令周子異記恨。”
諸葛瑾聞言卻是笑道“此事易也。”
“使君可多豎旗幟,出兵兩萬,詐成五萬,大張旗鼓去攻揚州。”
“使君卻提前秘密派人去見車騎將軍,告知對方出兵乃是無奈之舉,并且暗中訂立盟約,如此既不違背朝廷詔令,又可以不結怨于車騎將軍,豈非兩全其美之策”
“吾料定袁本初必不會給徐州調撥錢糧,彼時使君可以徐州糧盡為由,引兵撤退,亦不會落人話柄。”
劉備聞言大喜,當即緊握諸葛瑾雙手,道“子瑜可愿為我出使荊州”
諸葛瑾道“愿為使君效犬馬之勞”
劉備因為得到了諸葛瑾這樣的大才而欣喜,可惜諸葛瑾終究不是諸葛亮,而且尚未達到其本人歷史上的那種高度。
諸葛瑾的謀劃,雖然能為劉備解決一時危機,并且給他指明方向,找到周琦這樣一個靠山。
只不過,這種謀劃終究只能讓劉備困守徐州,成為其余強大諸侯之間博弈的棋子。
若是成年的諸葛亮為劉備謀劃,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
只可惜,諸葛亮終究還是太小,等到對方真正長到足以獨當一面的程度以后,天下局勢又會變成怎樣
且不論劉備一面大張旗鼓興兵攻打揚州,一面暗中派遣諸葛瑾出使荊州。
與此同時,袁術在權衡利弊,看到劉備出兵攻打周琦,自己的后顧之憂曹操也開始進兵關中以后,當即不再猶豫,直接盡起豫州兵馬前去攻打江夏郡。
袁術之所以不打襄陽,是因為知道襄陽不好打。
冀州,鄴城,大將軍府。
眼看袁術、曹操、劉備都按照荀攸所預料的那般行事,袁紹不由越加重重荀攸,道“孤欲北伐,往征公孫瓚,一統河北,可否”
荀攸拜服道“大將軍果乃睿智君主,與攸所想不謀而合”
袁紹聞言,不由面露得色,一臉傲嬌的捋了捋胡須。
看到袁紹心情甚好,荀攸繼續說道“大將軍欲征公孫瓚,必要先調撥兵馬、錢糧,前后至少耗費月余。吾有一策,可在大將軍調撥錢糧期間,令幽州不戰自亂,公孫瓚自顧不暇。”
其實按照荀攸的想法,此時起大軍攻打公孫瓚,并非明智之舉。
雖說公孫瓚殺劉虞以后,大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