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幽、冀兩州屢次交戰,不知多少幽州兒郎戰死沙場,幽州百姓對于袁紹的觀感也并不算好。
一旦袁紹此時興兵攻打幽州,反而會將那些不滿公孫瓚之人,推到冀州的對立面,顯然并非明智之舉。
不過荀攸并非田豐、沮授之流,在勸諫之前會先揣摩君主心意,并不會直言勸諫惹得君主不悅。
如此,非但不能起到勸諫作用,甚至會引起君主的不滿。
袁紹聞言,當即來了興趣,問道“公達有何良策”
荀攸道“公孫瓚殺幽州牧劉虞,大失人心,劉虞舊部以及烏桓人,皆心生憤恨。”
“大將軍可于籌備糧草之際,派遣能言善辯之人攜帶重禮以及朝廷所冊封官職,挑唆他們引兵攻打公孫瓚。”
“二者交鋒,無論孰勝孰負,等到分出結果以后,大將軍都可率領麾下大軍,以犁庭掃穴之勢拿下幽州全境,坐收漁翁之利。”
袁紹聞言,不由大喜過望,道“公達真吾之子房也”
不得不說,荀攸這種謀士的確擅長把握人心。
他若在袁紹提出攻打公孫瓚的時候,直接出言反對,再說出挑唆劉虞舊部叛亂之事,必會引得袁紹不悅。
經過這么一加工,荀攸的計策就成了對袁紹起兵攻幽州的補充,并且還迎合了袁紹好大喜功的性格特點,直接畫下了一個大餅,自然引得袁紹高興不已。
卻說公孫瓚擊殺劉虞,得到整個幽州以后,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
未曾想,公孫瓚的種種暴行,更是讓劉虞舊部以及幽州百姓感受到了極大的落差,仇恨的種子也在心中生根發芽。
這一日。
劉虞帳下從事,漁陽人鮮于輔秘密召來自己的族弟鮮于銀,道“劉使君生前待吾等甚厚,卻為公孫瓚那廝所殺。彼得幽州以后,不知體恤百姓,反而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以致民不聊生。”
“吾欲聯合使君舊部,召集州中兵馬共討公孫逆賊,為使君報仇雪恨,汝可愿助我”
鮮于銀聞言,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直接沉聲道“使君厚恩,哪怕粉身碎骨,舍此殘軀,亦難相報,吾又豈會拒絕”
鮮于輔聞言大喜,道“除了我等以外,烏桓人亦受使君厚恩,且與公孫瓚有怨,這些年飽受公孫瓚屠殺、壓迫。”
“只是迫于公孫瓚勢力,麾下兵馬驍勇善戰,才不敢反抗。”
“燕人閻柔,深得烏桓、鮮卑人信任,吾等可共舉其為烏桓司馬,以圖大事”
兄弟二人正在商議起兵叛亂之際,忽有左右來報,言故人來訪。
鮮于輔不知何人來訪,卻也不敢怠慢,急忙前去相見,待看清楚來人面容以后,不由臉色微變。
他拔劍在手,厲聲喝道“審配,汝怎么敢來吾營中”
審配卻是微微一笑,道“吾領天子詔書而來,將軍何故如此”
鮮于輔聞言,不由眉頭微皺,問道“詔書何在”
審配淡定自若的從懷中拿出詔書,遞到了鮮于輔手中,正色道“朝廷得知宗正劉幽州被公孫瓚所殺,壓迫幽州百姓。知將軍乃忠義之人,特封將軍為護烏桓校尉,可于幽州召集人馬,斬殺叛逆公孫瓚。”
“鮮于校尉若需要幫助,兵馬、糧草盡可開口,朝廷必然鼎力相助。”
鮮于輔聞言,打開詔書看完里面的內容以后,不由目光閃動,繼而行禮道“多謝朝廷厚愛,某必不辱使命,斬公孫瓚為劉幽州報仇雪恨”
鮮于輔對于袁紹還不怎么信任,因此并未提起糧草、兵馬之事。
卻說鮮于輔有了護烏桓校尉這個名頭,做起事來更加名正言順。
兩兄弟前去拜訪閻柔,泣道“劉使君厚待幽州百姓,就連鮮卑、烏桓人亦受其厚恩。”
“今劉使君為公孫瓚所殺,幽州吏民以及使君舊部無不痛哭切齒。”
“公孫瓚自得幽州以來,更是橫征暴斂,以致民不聊生。”
“閻兄亦為幽州之民,應該對此感同身受,朝廷冊封在下為護烏桓校尉,吾欲拜閻兄為烏桓司馬,招收使君舊部,一統討伐公孫瓚,為劉使君報仇雪恨,為幽州百姓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