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珅長相俊美,看著斯文文的小白臉一枚,任誰見了都得夸一句好風儀。
可以說,陳珅的風貌十分符合大宋的主流審美價值觀。
什么是大宋的主流審美價值觀?
恰是當年韓琦說得那句“東華門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兒”所映射的那般。
白面書生粉頭客,腹有詩書氣自華。
話說當年的狄襄武能夠在軍中崛起,一路坐到樞密使,不僅僅是他夠能打,長相也恰恰處于大宋主流審美之巔,以至于是個文臣都想著忽悠狄青多讀書,最好考個功名啥的。
只可惜狄青死心眼,非得要給大頭兵找個出路,最終不得斷送了好友的性命,自己也憂懼病亡。
軍中雖有狄青這樣的“人樣子”先例,但是不是每一個長得好看的人都能成為狄青。
至少當陳珅展現出兇悍的戰斗力的時候,不止韓五驚詫,圍觀的軍士們也無不驚駭莫名。
韓五發呆,陳珅卻并未趁機下手,而是收棒笑道:“韓五兄弟果然氣力非凡,實令人佩服!只可惜這棗木棒吃不得你我大力,斗不得酣暢些!”
韓五回過神來,卻道:“營中廝斗,自來點到即止,棗木棒正當合用。再說俺與你做耍,乃是較技不較力,若只斗力,俺身形粗重,頗有恃強凌弱之嫌,只恐損了俺的名頭!”
陳珅心道,這廝果然狡猾,怪不得日后能成就番大功業且還能全身而退。
陳珅為什么說韓五狡猾?
原因很簡單,這廝在耍滑頭。
在大宋,習武之人一般分作兩類。
一類是有傳承有來歷的內行武人。
這一類武人整體水準較高,只要有天賦,夠努力,基本上都能成為不錯的好手,其中拔尖的更可橫行天下而莫有當者。
一般這樣的人都有一個武藝標簽,那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這句話可不簡單,這樣的人有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沒有短板,隨時隨地都能發揮水準之上的戰力。
其中將門世家就是這一類武人的典型代表。
如未來的梁山五虎將和八驃騎基本上都是這一類武人(【沒羽箭】除外),他們要么直接出身將門世家,要么接受了此類傳承。
還有一類武人則出自民間底層。
這一類人一般多練得莊稼把式,亦或者從軍中學的些殘招半式,武力水平普遍較差,只有那些先天稟賦足夠強的人,才有可能憑借著某一方面的優勢或者絕活混出些名堂。
這類武人大都比較偏科,或許在擅長領域他們可以發揮頂尖的水準,而一旦陷入不擅長的領域,他們甚至連三流水平都發揮不出。
典型的例子就是楊溫,這廝在習武早期打基礎時,乃是用的江湖路子,便是后來入了楊家門,卻依然難改舊習。
故而早先他與妻子在客棧遭遇匪徒,因趁手兵刃不在身邊,竟被幾個小毛當場賊擒拿而導致妻子被擄走。
其它還有未來的梁山好漢【病關索】楊雄被一群街頭混混拿住,【沒羽箭】張清飛石一絕而槍法平平,等等。
大部分出身低微的武人還有一個特點,他們一般習練武藝時的第一樣兵器都是棍棒——當然這并非絕對,自來練(樸)刀(板)斧的也有不少。
要知道練武尤其是練兵刃,那可是需要家伙事兒的,刀槍劍戟啥的,哪樣都不會便宜。
唯有棍棒基本上沒有成本。
但有人想練棍棒,隨便去野外找個直溜點的樹木、枝條啥的削巴削巴就完事兒了。
若是講究些,找些上好棗木、白蠟木啥的也可。
也正是因為大宋民間百姓多習棍棒,棍棒安上槍頭就是軍中的制式兵器槍矛,故而在大宋軍中槍棒教頭也是權重最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