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一干人等,要么被凌遲處死,要么被軍前正法,無一逃脫。
早前率先投降,玄燁為了平叛沒有追究的那批人,也全部被秋后算賬,幾乎都被革爵、賜死,耿精忠之子耿顯祚更是將于百官之前凌遲處死。
玄燁“早先有雙親及親屬曾為逆賊所害者,皆可參與此次執行。”
當初他招撫優待逆賊,有很多人內心不滿,如今允許眾人親自操刀復仇,也算是一種寬慰了。
朝上顯然有不少人親屬死于戰亂,都對叛賊恨得咬牙切齒,紛紛贊頌“圣上英明。”
倒是王輔臣,玄燁思量過后,放了其家人一馬,沒有再過多追究,只將其子撤職了事。
不過,圖海因此事被冷落在家后,大約是心中太過畏懼玄燁上次那句一樣人等,加上久戰在外,身體積勞成疾,實在無法再重回朝堂,便于十一月遞上了乞休折子。
玄燁正好也不想再看到這等背叛圣心之人,就準了。
算他識相
如此君臣也算好合好散了,等過段日子他氣消了再說封賞的事吧。
誰知不過九天之后,玄燁突然收到消息,說是圖海死在了家中,其家人對外的說辭一律是病故。
玄燁不明所以,怎么回事
上次見圖海,他雖說看著有些精力不濟,但也不至于到大漸彌留的地步,難道是什么急癥
他讓下面人去打探,結果
玄燁拿著底下交上來的密奏,對著乾清宮空寂的大殿默然了許久。
他其實,不過是氣急了才說了那么句話,何至于
玄燁嘆了口氣,人已經去了,多說無益。他只好命大臣侍衛去圖海府上祭奠茶酒,又賜了他家人三千兩銀子和蟒緞鞍馬,以寬其心。
除了懲處反叛首惡,藩鎮割據的隱患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玄燁和內閣幾經商議,最終決定舉凡此次反叛之藩屬的官兵家口,要么遣散,要么劃入佐領包衣。
索額圖“應將其分散于各省,不令聚集成勢。”
玄燁點頭“準。”
經此處理,割據多年的三藩勢力終于煙消云散。
玄燁為防再有藩鎮做大,決定嗣后朝廷不再以兵權、土地賜予任何臣下。凡是立有大功的親王,以后也全部只能留守于京師,不再分封。
綿延中華大地上千年的分封制,至此徹底灰飛煙滅。
損益百王一千年之法,至是而大定。
至于滿漢關系的修復,則更是重中之重。
民族融合是個需要耗時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情,也不是一條政策就能完成的。
好在玄燁是個很有耐心的君主,他開始從小及大,由大到小,一點一點地對朝廷的政策進行調整。
對內蕩滌煩苛,維新庶政,整肅吏治,強調君臣之間必須益加修省。
對外恤民養民,與民休息,爭取民心。
對那些一直不與朝廷合作,倡導大義的前明遺民,玄燁更是力爭消除他們漠視新朝之意,不管是其本人還是子弟、學生,或令其入仕朝廷,或入館編書,總之通通歸屬到朝廷管轄范圍內。
以遺民態度轉變為契機,滿清統治逐漸為廣大漢族士大夫所接受,清王朝開始走向空前的鞏固與統一。
自康熙一十年以后,海內始有起色。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