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可望調整部署,準備對吳三桂動手之時。
吳三桂則親自帶兵抵達了太原。
與此同時另一支吳軍也在大將胡國柱的帶領下兵出潼關,穩定洛陽的局勢。
“報胡國柱將軍的軍報八百里加急送達”一名斥候來到太原城下,向吳三桂呈現了胡國柱的公文。
吳三桂聞言心中一驚,連忙接過了公文仔細地觀看了起來。
“王爺,老胡他說什么了是不是洛陽告急”大將吳國貴連忙道。
吳國貴乃吳氏宗親,是吳三桂的養子,吳軍少有的軍事長者,戰略眼光一直不凡。
他于吳三桂,類似于李過于李自成。
都是宗親出身,是各自首領的左膀右臂。
“闖賊在洛陽一帶與我軍交戰不斷,李來亨更是親率主力直抵洛陽城下。”
“意圖打造攻城器械,等待紅衣炮的到來后,一舉攻破洛陽,打開進軍潼關的道路。”吳三桂沉聲道。
“那老胡來書,可是為請求援兵之事”吳國貴再問。
“不,他是讓本王確保山西防務,同時防備西軍從陜北南下。”
“至于洛陽,他有信心憑借著手底下的那幾萬兵馬擋住大順軍西進”吳三桂緩緩道。
“那就好,要是老胡能夠守住洛陽,我軍只需控制太原,再布防延綏,那么關中就能穩定下來了。”吳國貴長舒一口氣道。
雖然關中號稱四塞之地,緊固無比。
可從關東進攻關中卻有三條道路可走。
一是潼關,一是河東,一是陜北。
而這三條路對應的三道屏障卻是洛陽、太原、榆林。
守住洛陽,那么敵人便難以抵達潼關。
守住太原,那么敵人便難以抵達河東,渡過黃河。
守住榆林,那么敵人便難以抵達延安。
榆林是陜北的屏障,太原是河東的屏障,洛陽是潼關的屏障。
吳軍若想以關中為大本營,那么這三處重鎮便是他們無法輕易放棄的。
而今胡國柱有把握守住洛陽,讓吳三桂的主力能夠從容地布防太原和陜北。
這無疑令吳軍主力所需要承擔的軍事壓力驟減。
“國貴,話雖如此。”
“只是昔日李自成從山海關敗退后,也是派李過和高一功鎮守陜北,陳永福堅守太原。”
“馬世耀和劉忠防御潼關和洛陽。”
“可是以關中之地而抗天下終非長久之計啊”
吳三桂聞言也是長嘆了一聲。
現在孫可望已經拿下了北京,雖然他這位自立為帝的天子倒是不急。
先是全軍北上,并沒有理睬河南和山西之地。
后又從容地獵殺滿人,使得自己能夠搶占太原。
可是即便吳三桂對關中的布防完成,以吳軍的實力也難以抵擋孫可望的數十萬兵馬啊。
更何況這位孫國主最擅長的還是源源不斷這四個字。
昔日他以云貴便能相抗天下,而今他已經得了天下。
自己以殘破的陜甘,無人的四川,壓榨到極致的云貴如何能夠與之長久相持啊
更何況他麾下的兵馬中西營降兵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