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就不是屢叛之人,之前一直跟著叔叔馬進忠在為大明而戰。
后面湖南等地失守,這才進入貴州接受了孫可望的改編和領導。
再之后便是李定國入滇,他和馬寶等人響應了。
要說他沒有節操吧,馬唯興能夠堅持抗清這么久。
要說他有節操吧,馬唯興又背刺了孫可望。
這人啊,就是這么的復雜。
馬唯興等人在孫可望麾下之時,也是為孫國主盡力賣過力辦過事的。
可是最終被刺起來的時候卻是心狠無比。
而偏偏這幫人又是和滿清八字不和的人。
只要有機會就要和咱大清打到底。
而今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后,有點良心的他們又在吳三桂的施恩下。
保持了在五軍之中的基本節操。
很快,西營將士便在軍令的要求全力回營。
而馬唯興也向吳三桂報告了今日之事。
這幾天以來,不止是馬唯興所部。
各路吳軍都有士兵小規模地叛徒事件。
吳三桂面對這種情況也是無計可施。
他現在是陷入了兩難之地。
要是大力整頓西營的降兵降將,只怕吳軍直接就自爆了。
可若是不整頓,只怕吳軍也會散了。
在戰局不利的現在,他麾下這支由西營降兵組成的主力大軍。
早已經軍心浮動,戰力不存了。
當天夜里,各路吳軍相繼準備。
吳三桂最后一次會見了胡國柱。
拔給他老本兵、綠營兵一萬,西營降兵一萬。
讓其為主力斷后。
第二天清晨,吳三桂調集各部,率領數萬大軍離開伊水,踏上了返回關中的道路。
然而此時此刻,西營諸將中,卻已經有人不肯跟著吳三桂走了。
北邙山中,征蠻后將軍,穎國公楊武得知吳三桂撤退后。
當即決定反正歸秦
邙山的吳軍大營中,楊武召集眾將商議。
而后舉杯為號,親率五百親兵將軍中的吳三桂親信襲殺干凈。
“弟兄們,咱們都是西營之人,事到如今又為何要給吳三桂繼續賣命”
“現在國主就在黃河對岸。”
“你們說,咱們該不該迎國主”
“迎國主”
“迎國主”
“迎國主”
邙山大營中,六千余西營降兵紛紛振臂大呼。
“好全軍堅守營寨,派人接引國主的大軍渡過黃河”
楊武當即下令,整個邙山大營瞬間易幟。
在一眾西營將領中,節操最低的就是這個楊武了。
孫可望貴陽舉兵之時,楊武乃是武岡總兵,手握上萬兵馬鎮守武岡重鎮。
然而不同于其他邊將。
孫國主從貴陽狼狽而逃后。
一路上各地的鎮守將領雖然閉門不納,可是也沒有出兵相擊。
甚至良心稍微多一點的,還準備了酒食從城墻下吊了下來。
管了孫國主一頓飽飯。
待孫國主跑入湖南后,靖州道員吳逢圣更是帶著靖州三千兵馬來迎。
讓孫國主得以湊齊五六千兵馬,并且有了一處暫時的落腳之地。
然后,帶著最后幾千兵馬的孫國主在武岡遭到了楊武的賣力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