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本錢都被楊武給禍禍了。
要是就這樣也就罷了。
畢竟若是楊武真正忠心大明,此時也無可厚非。
在西營之中論起背刺之人,楊武頂多和馬寶、馬唯興等人同列。
可是不同于白文選等人的力窮降清。
也不同于馬寶和馬唯興的日后復國。
楊武是一個真正的小人。
在磨盤山之后,其余西營將領都在苦苦堅持。
惟有他帶兵卡在邊境,一方面劫掠財物。
一方面首鼠兩端,主動和吳三桂聯系,又派人前往緬甸,誆騙永歷朝廷加封自己為穎國公。
歷史上待永歷朝廷的詔書一到手。
他便押解著一大批南明文武,以公爵之身投降了滿清。
想要在滿清里面搏一個前程。
只可惜最后不僅西營諸將厭惡他。
就連吳三桂也受不了他,直接下手弄死了他。
作為一大批西營降將中唯一被吳三桂弄死的人。
楊武的人品就連大漢奸吳三桂都受不了,可見其具體如何。
如今吳三桂施恩于西營諸將。
有點節操的馬唯興等人感念這點情分,尚且能夠隨吳三桂暫時西行。
可是楊武這位用領導、用皇帝、用隊友、用朝廷搏富貴的人,就沒有那么多忌憚了。
于是乎,負責鎮守邙山的他,率先易幟響應。
使得洛陽北面門戶大開,已經進兵至懷慶府內的駕前軍得以迅速過河。
得知楊武造反后。
剛剛撤退至洛陽的吳三桂大驚失色。
“孤如今進退失據,當為之奈何”他不禁長嘆出聲,神情低迷詢問自己的親信道。
“王爺,為今之計,當速退也”
大將胡守亮連忙道“現在我軍的數萬兵馬盡為西營降人。”
“而王爺的老本勁兵或損失于山西,或被困于陜北。”
“殘余也派與了胡國柱,用來為大軍斷后。”
“現在楊武在邙山反叛,孫可望不日就將過河。”
“若以降兵而討楊武,實乃抱薪救火爾。”
“唯有帶著大軍火速西行,方能存下一絲力氣,好與孫可望在陜甘繼續周旋”
吳三桂原本在楊武駐守邙山,是想要他燒毀船只,遲滯孫可望的行動了。
而今這支部隊的造反,無疑讓吳三桂陷入了絕境之中。
孫可望的主力即將前來,要是不能遲滯幾日。
那么即便胡國柱在伊水擋住了馮雙禮。
吳軍的西撤也注定是一場亡命之旅。
只是到來現在,吳三桂留在洛陽斷無生路。
與其在這里等死,還不如踏上這條亡命之旅呢。
“好我軍當火速西撤,定不能讓孫可望追上”
吳三桂思索片刻后,也是想通了關節,當即下令吳軍繼續西撤。
很快,在陜西到洛陽的官道上。
數萬吳軍狼狽而逃,一路上盔甲、兵器、火炮不斷地丟棄。
更有大批西營之兵四散。
整支吳軍主力不戰便已經瀕臨崩潰。
而幾乎在同一時刻,第一批駕前軍在楊武的接應下渡過了邙山。
得知吳軍火速西撤后。
還在黃河北岸的孫可望迅速親自帶兵來到邙山,隨后便下令已經渡河的駕前軍火速追擊。
大將楊嗣龍和楊武率先出發。
楊嗣龍率三千騎兵先行,楊武率本部兵六千余人隨后。
一場大逃亡之戰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