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這話,嘉靖皇帝看向那對奏章,完全沒有聽下去的想法,擺擺手,“都留中。”
依舊不給回復,不管是批準還是駁回,這是還要風波再鬧大點的意思。
朝臣就是這樣,有些事兒,皇帝一開始不給出回應,他們就會興趣越大,不斷的反復上書,不斷的擴大事態。
要想平息,需要拖延很長時間,讓他們都精疲力竭了才會消停下來。
放大事態,那就是先不做回應,等所有人都鬧起來了再出手處理。
這也算是大禮議事件中,嘉靖皇帝認識到朝臣們的一個通病,別人為什么事兒上書了,他們就會跟著來,前仆后繼的。
只要不是軍國大事,現在的嘉靖皇帝應付起來都是得心應手的。
只需要拖一下就好,等朝臣們都鬧起來,把各自的意見表達出來,想要處理就在上書高潮的時候出手。
否則出手過早,不管怎么選擇,不免都會有人在背后嘰嘰歪歪的。
不想處理的也好辦,那就一直吊著就行了,不理睬他們。
所以,這個時代嘉靖朝政務處理速度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拖沓,效率非常低下,但是在嘉靖皇帝看來,確實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莫管徽事。”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心,高守中在嘉靖皇帝跟前幫徽王說話的事兒,兩天時間就傳遍了京城官場,所有人在這個時候都看出來皇帝的態度了。
和前些年的情況完全相反,嘉靖皇帝這話等于放出一個信號朱載埨完了。
更多的彈劾奏章如洪水般沖進了通政司,不得已內閣直接安排人在分揀奏章的時候,直接把彈劾徽王的奏疏全部按照之前的票擬內容在簽發一遍就送往司禮監。
這個時候的嚴嵩、徐階都懶得多看一眼這樣的奏章。
十來日的時間,整個大明朝堂風向一致對準了遠在千里之外的鈞州徽王府。
此時的徽王已經接到京城送來的消息,也是急的不得了,可是遠水不解近渴,除了馬上準備幾車財物加急送往京城外,什么也做不了。
最起碼,在皇帝下旨責問前,徽王是不敢上書為自己辯解的。
你怎么知道京城朝堂在彈劾你,解釋不清楚那就是窺伺朝政。
就在京城幾乎所有官員都卷入其中之時,嘉靖皇帝等待的時機也成熟了。
雖然沒有把那些彈劾奏章批紅送回內閣,卻是下旨讓內閣聯合六部九卿商議,確定一個欽差大臣人選,前往鈞州核實徽王的種種劣跡。
朝廷自然是不能聽風是雨就處罰誰,必要的復核程序還是要的。
這道旨意的傳出,讓在京的京官們大是振奮,好像是他們的勝利一樣。
前往鈞州核實徽王的劣跡,那是個美差,簡單走一趟,政績功勞都有了,還能落下個好名聲,誰會不愿意
最為積極的莫過于都察院、禮部等幾個部門,本來核查親王這樣的案子,宗人府才是最合適的部門,畢竟本來就是掌管皇室宗族的衙門,只是永樂以后,宗人府多由勛戚掌事,而它所管轄的事卻都移交給禮部辦理,宗人府名存實亡。
對于風暴的始作俑者魏廣德,這幾天自然也是在翰林院同僚和其他人面前又是風光了一把。
隨便彈劾了兩個都成功了,只是魏廣德不敢得意,因為陳矩始終沒有送來他謀劃之事的結果。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