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馬芳就屬于“走回人”,他是被動前往塞外,之后找機會逃回大明。
但是馬芳口中的白蓮教徒可就不是這么回事兒了。
嘉靖三十年,呂老祖、蕭芹、喬源等領導的白蓮教千余人準備起事,定在五月十三日夜半和俺答汗里應外合,奪取大同以后左衛城。
后來因泄密而失敗,不得已,白蓮教大部分成員陸續從寧虜堡出塞,投奔了俺答汗。
因為這些人對大同地區的情況相對熟悉,故而在后來俺答汗與大同鎮的戰斗中,充當了出謀劃策,向導、密探的角色,導致了明軍屢屢敗北,白蓮教徒丘富、喬源、呂明鎮、趙全等人都因此受到了俺答的重用。
這些事兒,魏廣德以前翻閱邸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聽到馬芳提起“走回人”,他自然就想到了才出塞數年的白蓮教徒。
若是其他的大明百姓,有機會回到大明應該會尋找安居樂業的活計,而絕不會再做韃子的內應。
不過接納這些人是大明的國策,從建國之初就已經開始,雖然各個時期接納政策會有調整,但是整體上還是以接納為主的,自然不能因為此就中斷。
“邊鎮軍堡中存儲的糧草軍械不足,也是軍堡被破的重要原因。”
不過緊接著馬芳又提到軍資,其實朝廷每年向邊鎮撥付的軍資都是充足的,前提自然是沒有貪墨。
但是現在的大明朝和建國之初不同,軍器、糧餉從一開始就被層層克扣直接導致下到最底層軍堡和士卒手中的已經十不存三,超過七成被上面官員“漂沒”。
毫無疑問,吃不飽飯,沒有合格的兵器,對明軍戰斗力的影響是巨大的。
魏廣德聽完后就知道,這是沒法改變的,至少在現階段,官場風氣如此,誰敢擋眾官員發財的機會
“宣府不集中全鎮精銳戰力,就沒法和俺答部決戰”
魏廣德忽然想到,既然解決不了內部問題,那就尋求直接解決外部麻煩,直接打垮蒙古俺答部,那邊境的危機不久迎刃而解嗎
“能打贏,但是沒法殲滅,回頭人家重整人馬又打回來了。”
馬芳能理解魏廣德的想法,實際上他不止一次也考慮過圍殲俺答部主力,那怕只是黃臺吉或者青臺吉的主力也行。
可是經過縝密分析后,馬芳就知道要圍殲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蒙古人口不多,可是馬匹卻是極多,只要上了馬,蒙古人沖起來明軍就很難接戰。
若是結陣而行,那需要多少兵力進行合圍
馬芳不敢想象,現階段的朝廷能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這么的戰爭,關鍵還是資源投入進去,結果卻未可知。
對魏廣德說出來,或許他會感興趣,可是現階段的魏廣德卻沒有實力在朝堂上有這么重大的影響力。
上次萬全左右衛因為軍餉的問題,馬芳就找了魏廣德幫忙,結果也是皆大歡喜。
軍餉的送達讓萬全左右衛上下都對馬芳是另眼相看,這年頭邊鎮提刀子的可玩不過在朝廷有背景的,要升官發財還得上面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