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里,魏廣德獨自坐在值房里思索著剛才聽到的消息。
遼東大災,慘,真的慘。
不過和賈應春想的一樣,魏廣德這會兒思考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糧食從江南運到遼東去。
九江商人不少,以往他們都是拿著江西籍官員的名帖,以求在過水閘的時候能夠優先通過,只是今年不同了,大量的商船都被堵在水閘外,優先保證漕船過境,據說這是戶部下的公文。
這個公文,魏廣德還真知道。
他是在酒宴上從賈應春口中知道的,南方今年又是數省大旱,直接導致漕運因缺水而有斷航的風險,現在只能優先保證漕船安全。
商人們找到魏廣德這里求助,魏廣德也只能一攤手,愛莫能助。
漕糧是什么
那是保證京城和邊鎮口糧的,這個節骨眼上還是不要去湊熱鬧才好。
只是現在,遼東又缺糧,還能怎么辦
按照慣例,太倉庫是肯定要拿出糧食賑災的,只是今年太倉庫存入的糧食都比往年少了不少,哪里還敢支應遼東所需。
遼東這地方,說起來也有意思,在這里沒有建立獨立的布政使司,僅是按照軍鎮模式建立了遼東都司。
建制上,遼東都司屬于隔海相望的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管理,由朝廷認命的巡撫管理地方軍政。
想到山東,魏廣德不覺想起,好像遼東和山東的聯系就是水營在負責,那邊一直維持著一條溝通兩地的海路。
回頭問問賈應春,這次可是提出他“開海運”想法的絕佳機會,也不知道那老頭到底有沒有在內閣提到這事兒。
想到這里,魏廣德低頭看了眼書桉上已經鋪開的白紙。
好吧,先前和同僚們說起遼東之事時,不知誰帶的頭,也說要上書皇帝請求撥銀賑災,趕鴨子上架了,魏廣德也只能隨大流,也說要跟著上書。
不過坐在這里,魏廣德卻覺得寫這樣的東西交上去還真是
京杭大運河現在的擁堵,其實主要集中在山東段,南直隸那邊的漕運還是正常的,若是在淮安出海的話,繞過山東半島就可以直抵天津海口。
由那里運輸漕糧,應該會比堵在山東強很多吧。
還有輸送遼東的糧食,也完全可以走這條路,走山東登來海道直運遼東。
魏廣德坐在那里,越想越覺得有門。
現在朝中百官群情洶涌,這個時候要是拋出開海路運糧救遼東一鎮百姓性命,誰敢出言反對
只要開了這個頭,后面海運就可以逐漸擴大,最不濟先保住現有的運糧任務即可,后面可以慢慢來。
想到這里,魏廣德知道該寫什么了。
別的人都是人云亦云,跟著吵嚷要朝廷撥銀撥糧食,既然魏廣德已經猜到朝廷肯定要撥銀賑災,那自然不用跟著他們瞎起哄。
賈應春應該會在內閣提到“海運”一事,但是茲事體大,很可能不會馬上有結果,自己跟著上一份奏疏陳情海運好處,算是給他助攻。
想到就做,魏廣德叫來蘆布給自己磨墨,他開始思考奏疏該怎么寫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