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海路運輸打開以后,再考慮真正意義上的開海,建立海關和對外貿易。
只要有錢了,大明朝應該就能夠撐下去。
或許有人會覺得有銀子沒糧食,面對將來的危機依舊無法可解。
其實以魏廣德這個半吊子歷史迷,或者說歷史文盲更準確,在他的意識里,因為還有后世的記憶,所以他絲毫不認為有錢還有辦不成的事兒。
那些外國船來中國難道是空船
或者船上只帶銀子
給勞資裝滿糧食過來,糧食抵關稅,只要朝廷手里有足夠賑災的糧食,就不怕各地災荒頻發,不怕災民流離失所。
有吃的,他們就不會鬧事兒。
以大明地方官員們的尿性,賑災糧食不可能全發下去賑災,各級都要扣下一些,估計也就讓下面的老百姓能不餓死就算有良心。
不過這樣似乎也好,吃飽了也怕他們鬧事。
官員還是要監督的,那就多派御史下去,至少保證不餓死人就行。
魏廣德一番聲情并茂的演出,首先就獲得了他老鄉們的支持,勞堪第一個站起來,手里端著酒杯對著其他人說道“善貸都說到這份上了,為了遼東千千萬萬的百姓,這奏疏我寫了,今晚回去就寫,明日一早我就遞交通政使司。”
話音落下,杯中酒水酒杯他一飲而盡。
隨后,諸大綬、陶大臨、張科等人也紛紛起身,嘴里說著和勞堪一樣的話語,都是支持魏廣德的。
其實大家現在官職真心不高,在官場歷練兩年也變得精明起來,不過魏廣德這番表演還是成功征服了眾人。
魏廣德說的沒錯,這個時候出言支持走海路運送賑災糧食就是活人的善舉,為何不為
若連句真心話都不敢說,那這官做起來還有什么意思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就是他們這些官場中人最初的心聲,只是在官場這個大染缸里浸泡了兩年,似乎就已經不再干凈了。
這個時候,許多人不覺有了一種感覺,似乎為了遼東百姓生計,自己上書支持走海路濟遼,才能夠洗去這兩年身上沾染的污垢,自己也能找回初心,重新成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白蓮花。
很快,酒桌氛圍再次被點燃,所有人都端著酒杯站了起來,嘴里說出幾句豪言壯語,然后一口喝光杯中酒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