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變始于馬坤之議減折銀,成于黃懋官之查革妻糧,而尚書蔡克廉病不任事,員外郎方攸躋主事安謙給放失期”
“這是誰的奏疏”
正當小內侍在殿內誦讀著來自南京的彈劾奏疏時,冷不丁被嘉靖皇帝打斷。
“回稟皇爺,這是南京科道官劉行素上的奏疏。”
那小內侍急忙回道。
“后面還有其他的嗎說說。”
嘉靖皇帝皺眉說道。
“是,還有趙時齊,還有”
“夠了,一份份讀給我聽聽。”
嘉靖皇帝不耐煩的打斷道。
最近幾天彈劾奏疏太多,他都沒耐心聽下去,只讓內侍讀讀內閣票擬就算過了。
所以實際上都察院那些御史們費盡心思寫出來的彈劾奏疏,他們希望能以此成為自己進身之階的奏疏,其實根本就沒有被嘉靖皇帝看到,聽到。
也是,喚作旁人,每天聽幾十上百份內容相似的文章,怕也被煩透了。
南京科道彈劾馬坤的奏疏有十幾份,嘉靖皇帝聽了幾份后就漸感不耐,因為奏疏的內容都是偏偏一律,彈劾理由也大多雷同。
其實這些奏疏也并非是南京科道言官們自己要上的,主要還是受到來自徐鵬舉、李遂等人的壓力。
雖然朝廷給南京的第一封公文并沒有要追究南京權貴失職的意思,但是出了這么大的事兒,總要找個替罪羊出來扛下所有不是。
在何綬、徐鵬舉、李遂等人密議后,逐漸的都把目光瞄準了身在京城的馬坤。
馬坤現在是戶部尚書,承擔責任足夠分量,而且本來事件起因也是因他削減軍餉引發的,否則絕不至于如此。
而且,因為振武營鬧事的影響,南京城里和周邊幾個募兵營近期也都有不穩的跡象,李庭竹已經被派出去慰問各營將士,希望暫時把軍心穩定下來。
他們,也是和振武營一樣,屬于被削減軍餉的募兵。
看到振武營鬧事兒以后,不僅沒有被追究,反而得到了一兩銀子的賞銀,都是眼紅的不得了。
在沒有魏廣德干預,給振武營官兵找到黃懋官合理死亡理由的前提下,兵變發生后迅速在南京城蔓延,特別是在徐鵬舉、何綬等權貴高官在亂軍圍攻下狼狽逃出南京城后,許多軍營士兵也加入到兵變行列中,對南京城里的商鋪和富戶進行了搶掠。
只是,那時候不止魏廣德,就連身處旋渦之中的徐鵬舉、何綬等人都沒有察覺到還有這樣的不穩當因素存在,還以為南京京營被他們完全控制著。
直到近日李庭竹聊起江邊幾個軍營也被削減軍餉,士卒怨聲載道,最近兩天他已經得報,因為振武營的事兒最近軍營里士卒有些騷動,這才引起他們的重視。
振武營的士卒鬧事兒,殺死了朝廷三品大員,結果卻是屁事兒沒有,還分到了銀子,這無疑是開了個很惡劣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