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兵變的原因,還是錢的問題。
許銘任職甘肅鎮巡撫,在處置軍士月薪上犯了錯誤。
他將兵士的月薪由直接給糧變為折合糧價,發給同等于月糧數量的銀錢。
但是這么一搗鼓,軍士的月薪就要因市場價的波動而波動,一旦處置失誤很容易引起兵變。
根據記載,甘州月糧一石,折合銀七錢,但兵變當月米價賤,糧價才折銀三錢三,軍士的實際收入減少一大半,這誰干啊然后士兵就造反了。
只是事后偵知,因軍餉嘩變只是借口,真是原因還是巡撫張銘和甘肅總兵李隆之間的恩怨,張銘因為任事擋了李隆的財路,故而李隆暗中指示士卒嘩變,殺死張銘。
甘州兵變本來就是造反有據的事,但是世宗年輕,優柔寡斷,對李隆的罪行遲遲不能敲定,所以大大影響了朝廷的威信,致使此后兵變多發,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之一。
嘉靖之前也有兵變,但規模小且不殺高官,嘩變僅是士兵們向朝廷表示抗議的手段。
而嘉靖朝的甘州兵變,實開以后兵變的范式,造反士兵將矛頭直指巡撫等地方高官,巡撫等高官在兵變中接連被殺,士兵兵變的性質也由向官員要錢的抗議改為指向中央朝廷的造反,兵變成了威脅明朝統治的難題。
即便最終,李隆被斬首示眾,但是惡劣的頭已經起了,就再難收住。
嘉靖三年的時候,大同巡撫、都御使張文錦實行殘酷的統治,引起了軍隊的反抗。
兵變的主要首領有郭鑒、柳忠、陳浩、胡雄、郭疤子等人,他們在夜間舉火為號,殺死貪官張文錦,打開倉庫,發放糧食,砸開監獄,釋放囚犯,占領了大同城。
又過了九年,曾當過山陰總兵的朱振又組織王福勝等士兵首領在大同發動兵變,火燒總兵府,總兵李道自殺。
朝廷派總督劉源清與總兵郜永帶兵前去鎮壓,明軍駐在聚樂,以計誘捕朱振,朱振自殺。
接著,明軍又逮捕、殺害了王福勝等三十多人,才平息了這次兵變。
自嘉靖皇帝登基以后,每兩三年發生一起兵變似乎已經成為鐵律一般,除了地方在不停變換,從遼東鎮由東到西一直到甘肅鎮,規模也有大有小,但嘩變似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九邊那些年沒怎么消停,不是和蒙古韃子干仗,就是衛所士卒鬧餉嘩變,只是在南京城這樣的帝國中心也發生士卒鬧餉嘩變,這是嘉靖皇帝從來沒有想到過的。
在他看來,應該又是官員們集體漂沒、貪墨的結果,把軍餉吃了個七七八八,最后分到士卒手中的銀錢過少,特別是南直隸去年到今年又是連連遭災,士卒日子難過。
官員們的漂沒,嘉靖皇帝自然是知道的,可又能怎么樣
殺一批,換上來的官員還不是接著貪。
還能如何,也只能挑能干的貪官辦事兒。
畢竟,朝廷的各項決策,都需要下面的人去執行,不能因為貪腐就把人擼了,到最后找不到一個干凈的人去辦事兒。
嘉靖皇帝,實際上已經對手下官員們的操守絕望了。
可是從今天看來,和他想的有點出入,這事兒還真是馬坤、黃懋官的責任,對士卒過于苛刻引發的。
而作為南京戶部尚書蔡克廉也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雖然卻是有病之身,可是犯了這么大的錯,可不是有病就能推脫干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