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俞將軍的信里說,獨輪戰車曾經在邊堡使用過,效果很好,那是怎么回事兒”
知道了來龍去脈,魏廣德又好奇問道。
如果真有讓人信服的戰績,獨輪戰車還是可以被批量制造出來裝備部隊的,只不過魏廣德沒想好這東西到底是怎么作戰。
獨輪車,能提高多少戰力
魏廣德對此表示懷疑。
“魏大人,當初李巡撫從他的標營抽調一部人馬由我家大人指揮,就在城外扎營訓練,同時也在摸索使用獨輪戰車的戰法。
當時韃子一部千余人想要襲擊大同右衛東路牛心堡,消息傳來,我部距牛心堡不遠,我方人馬也有近千人,此外牛心堡還駐扎有右衛下轄三個百戶所,所以我家大人一邊派人給大同城里報信,一邊就帶著我們上去接敵。”
陳佑介紹起那次和韃子的遭遇戰,其實與其說打了一戰,不如說是韃子看到明軍奇怪進攻序列有點舉棋不定,自己選擇了跑路。
當時韃子正在圍攻牛心堡,大批韃子騎兵圍著牛心堡轉圈尋找防御漏洞,同時不時向堡內射出密集的箭雨制造殺傷。
俞大猷的兵車營趕到后,直接用獨輪戰車以扇形隊列開始突擊韃子騎兵,當韃子進入火器打擊范圍后駐車,以獨輪車上的佛朗機炮和鳥銃進行打擊,陣后一隊二百人的騎兵則左右游走負責保護。
戰車之間連接緊密,韃子騎兵無法單騎突入。
獨輪戰車輕便,不管韃子如何左右移動,或者正面沖擊,都始終以正面御敵,韃子箭雨射來士卒都躲在擋板之后裝填彈藥,以佛朗機炮快速的裝填進行打擊。
而韃子分兵進攻,則較弱的一路就會遭到明軍騎兵的沖擊、牽制。
此時牛心堡內明軍也開始在城下集結準備出堡助戰,韃子看短時間找不到破敵之法選擇了退卻。
魏廣德聽完陳佑的話,閉目思考半晌,大概想明白了那一戰的場景。
雙方兵力其實比較接近,俞大猷手下可能也有千把人馬,還有馬軍二百,這股人馬就是放在邊鎮也算是一支強軍了。
這樣的打法,讓魏廣德想起在宣府看到的那些戰車。
唯一不同的就是,那批曾憲制造的裝備,進攻和后退有些麻煩,需要馱馬牽引,雖然也可以使用人力推動,但那只能是短距離機動。
若是小股明軍和韃子交戰,似乎這獨輪戰車還真有一些奇效。
若是大戰,這獨輪戰車也只能是在局部戰場發揮作用,畢竟獨輪車的遮蔽始終不如四輪戰車,魏廣德可是仔細研究過那種戰車的使用,感覺和后世二戰前西方陸軍的戰法類似。
那會兒的坦克,不就是伴隨步兵,充當火力點,盾牌的作用。
而在此時的邊軍中,也是如此看待那批大型戰車,伴隨步兵行動,戰時結陣形成一道營寨,阻止韃子騎兵突襲。
不過,和坦克的區別就在于,它能作為防御工具卻不是進攻利器,除非指揮官謀略超群,把韃子圍住,用車陣進行封堵,才有機會全殲敵軍。
而俞大猷的發明,可以看做是輕型坦克,有一點防御力,重點是這玩意輕便,可以在進攻中使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