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想要戰功,以戰功恢復祖上蔭庇,決心是很大的,這從他會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作戰計劃就可見一斑。
只是,僅僅是獻策之功還不夠,他還需要親身參與到這次交戰中,獲得最大的功勞才有機會。
所以,在李文進遲疑的時候,不止是擔心計劃的可行性,更是對領兵將領的疑慮中,俞大猷勇敢的表達了自己想要親自領兵的想法。
說實話,在他聽到俞大猷的作戰計劃時,他就覺得計劃很好,成功概率很大。
唯一的問題其實就是得勝之師的凱旋之路充滿荊棘,若不能選出一位良將帶隊,明軍的危險系數就很高了。
李文進對于大同總兵官劉漢的能力還是認可的,由劉漢帶隊偷襲板升城的話,李文進是能放心的,可是劉漢會同意這個危險的計劃嗎何況還要他親自帶隊。
俞大猷當然也沒有問題,他已經通過多次戰爭充分的展現出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尤其是臨陣指揮能力。
在俞大猷毛遂自薦之后,李文進最后一絲顧慮也就打消了,劉漢不愿意帶隊突襲,那就讓俞大猷去。
而在劉漢說出退兵之路的安全時,李文進沒有說話,因為他也不知道屆時該怎么應對,這完全取決于指揮將領的臨場判斷。
無論多么周密的計劃,你都無法準確判斷出戰場的位置。
撤退途中和韃子遭遇,是隨機的,完全無法預測,所以他看向俞大猷,而劉漢也不傻,看到李文進的表現也看向了俞大猷。
俞大猷這時候倒是毫不怯場,戰場他已經上過多次了,和韃子也有過交手,所以他此時信心十足的開始向劉漢講解他心目中的,對于這次作戰的預桉。
李文進不懂這些,可身為大同總兵官的劉漢應該是能聽懂的,和李文進在一起可以討論戰略性的話題,而戰術方面只能是和劉漢交流。
“九邊都該動一動了。”
張居正聽到魏廣德說出這句話,不由得低聲復述了一遍,隨即眉頭微挑,“何解”
按照字面意思,魏廣德似乎是想說,調集九邊兵馬應對這次俺答汗的入侵。
好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張居正就會失去對魏廣德的興趣,無他,不靠譜。
現在朝廷財政方面的窘境,作為京官的他們都應該很清楚。
調動九邊人馬,那需要海量的資源才能辦到。
錢糧,從哪里來
就現在,大軍駐扎所屬地域,錢糧尚且供應緊張,軍隊一旦開始調動,其中轉運的消耗是現今朝廷承擔不起的。
而且,誰不知道,打仗,當然是調集的兵馬越多越多。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道理,他們讀書人誰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