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
裕王驚訝道“他帶的是營兵”
“是的殿下,戚繼光覺得衛所兵良莠不齊,不好統帥,所以向胡總督請的令,由他獨立招募的一支人馬,聽說因為他覺得礦工有一把子力氣,所以只需要練好戰陣就可以上戰場,專門挑選的人。”
魏廣德答道,“不過這些營兵和九邊營兵還是略有不同,那就是兵餉少一些,但是獎賞卻高得多,以金銀財帛刺激營兵的戰力。”
“好像九邊能戰之兵,大多也是營兵。”
不過,裕王卻是想到了邊鎮的營兵身上,有些好奇的問道“善貸,難道營兵戰力真就比衛所兵強悍”
“這個還真不好說。”
魏廣德想想,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說衛所兵不如營兵嗎
這個貌似有點打臉,所謂的軍籍就是衛所兵,你要說衛所兵不如營兵,這話真開不了口。
衛所兵,是明初由稱帝后,開始對軍隊編制進行全面整頓后設置的,先是置武德、豹韜、飛熊、威武等十七衛親軍指揮司,以“衛”為單位規劃親軍,繼而在地方置千戶所守備地方,又有了“所“的編制。
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手下諸將所部兵員數量核實,統兵5000人者為指揮,統兵1000人者為千戶,100人為百戶,50人為總旗,10人為小旗。
一方面軍官地位的高低,主要據其所擁有軍隊的多寡;另一方面,以衛、所作為軍隊的基本編制,以指揮、千戶、百戶為各級軍官的官號,編制劃一,名實相副,部伍整齊,這就是所謂的“部伍法”也是大明衛所制度的基本內容。
在對全國兵馬進行整編后,終于在洪武七年形成了完備的明朝衛所制度,大抵以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千戶所,112人為一百戶所,50人為一總旗,10人為一小旗。
一衛轄五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轄10個百戶所,一個百戶所轄兩個總旗,每個總旗設五個小旗。
全國軍隊均按此編制編入衛所,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逐級率領。
至此,衛所制度成為明軍的基本編制即成定制,無論是京、省駐軍,還是皇帝、藩王的親軍、護軍,均按衛所編制。
最早的營兵,其實在明初也有出現,那就是從各衛所抽調的中的精壯,臨時組合成戰時編制。
只不過,明初這種屬于臨時的軍事體制,不久便因邊患的日益加劇而改變,特別是明王朝的邊疆地區,臨時性的調兵遣將逐漸變成常規制度,營兵制也就因形勢需要而出現。
當然,這一時期的營兵,其實就是抽調的衛所兵中的精兵,依舊是軍戶從軍。
而在大明朝,除邊軍和京營外,其他地方的衛所兵很快就廢弛下來。
邊軍因常有戰事,還能勉強保留一定的戰力,且因此并沒有完全衛所化,更加接近鎮戍兵,因為他們只能把少量精力用于耕作,更多的還是作戰。
而京營則是有明王朝強大的財政作為支持,所以戰力下滑速度雖然比邊軍快一些,但相比其他衛所軍還算勉強夠看。
不過在土木堡之后,京營也徹底墮落了。
造成衛所制度崩壞的原因還是由于社會穩定,相對和平,衛所軍官開始侵占軍田,剝削士兵,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由此各地衛所中逃兵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