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看過來,自然營兵天生就比衛所兵戰力要高上不少。
不過也是因為挑選的是各衛所精銳,參與的也是戰陣中最危險的地方,所以給予的軍餉也更高一些。
因此一開始,營兵只是作為臨時作戰應對方式出現,并不常見。
衛所兵不堪為用,明政府遂不得不開始從民間招募兵士,與衛所軍不同,募兵不世襲,雖然為兵,但隸屬于民籍,或者說入營兵但是戶籍保持不變。
衛所兵以駐防為主,為解決軍糧問題,且耕且守,衛所軍士世居一地,但也因為衛所以屯種為業,其機動性和戰斗力自然下降。
營兵的建立就是彌補衛所兵機動性和戰斗力不足而組建,拿著比衛所兵高的兵餉,自然就要參與最危險的戰爭,戰力要說強于衛所兵,當然就不算錯。
不過想到本來兩者之間就完全不同,魏廣德干脆就直說道“衛所兵既要耕種又要戰守,要想兩全其美自然難得,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營兵專司戰陣,拿的餉也遠高于衛所兵,戰力若是不如,那還不如不募。”
裕王點點頭,也是認可魏廣德的話。
不過魏廣德也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說道“其實,還有句老話,叫做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不管是衛所兵還是營兵,要發揮出戰力,主要還是看領兵的將領。
就好比大同軍,當初俞大猷在大同時,大同軍可以遠涉數百里深入大漠攻占板升城,回程途中還可以擊敗俺答汗部派出的追兵。
可俞大猷調離大同后,大同總兵劉漢就連戰連敗,現在已經被解除了總兵官一職。”
“有道理,戚繼光部也就是這兩年才在東南沿海抗倭中發揮巨大作用,而在此以前,都是俞大猷率領明軍在作戰,而且現在倭寇的勢力也已經大不如前。”
殷士譫也是更看好俞大猷,實在是兩人之間戰績完全不對等。
殷士譫這會兒嗅出一點苗頭,好像張居正看重這個戚繼光,而魏廣德肯定看重的是俞大猷。
倒不是說兩人在裕王面前別冒頭,可是確實都是在說各自看好的將軍更加優秀。
至于他所說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戰績不對等,主要還是從指揮部隊人數來說的。
俞大猷有指揮百人作戰的經驗,也有指揮萬人,數萬人大戰的經歷,而且大多都獲得了勝仗,而再看戚繼光,其指揮部隊作戰更多在數千人,貌似就沒有在上萬人的大規模戰場上表現過。
還有就是,俞大猷指揮抗倭的時候,倭寇中幾股主要的勢力,哪個不是擁兵上萬,而這些倭寇團伙都已經煙消云散,留下的只有無數中、小勢力,有上千人的團伙都算是倭寇中勢力很強的隊伍了。
“大猷打仗更省錢。”
不知為什么,裕王開口卻是說出這么一句話來。
或許是裕王算了衛所兵和營兵之間軍資,故有此感慨,不過魏廣德可不敢說出實情。
大同那次,大軍外出搶奪的戰利品大多被參戰官兵直接分掉了,那是絕命一戰。
打贏了人財兩得,打輸了人財兩失。
而此次入閩剿賊,魏廣德更是在確定俞大猷調任后,給江西寫了十幾封書信找人托關系,就是擔心江西布政司和都司在錢糧問題上卡俞大猷的脖子。
他太知道那幫文官的尿性了,哪怕反賊兵臨城下,要調府庫的錢糧都要從中刮一層的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