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不會做生意,不過既然費勁巴拉地做了這個事兒,在這個商會里自然也有自己的干股。
從中分一杯羹,自然就要為這個團體保駕護航。
他魏廣德雖然是京官,可畢竟官職就那么大,有時候還真不太好使,所以在去年,因為山東那邊遇到一些小麻煩,他還通過張居正的關系,搞到一張徐階的名刺。
雖然魏廣德御史的頭銜,有時候確實唬人,不過為了避免麻煩,也為了增加和徐閣老的聯系,他還是花錢搞來了一張。
有了這些關系,魏廣德聽到消息后自然就上了心。
裕王對于海貿的關注也轉移到了海運上,其實對于海運和陸運來說,成本是很好比較的。
運輸大量商品,走海運到山東周轉,看似走了更多的路途,但實際成本卻能少三成,安全性也更高。
走陸路過山海關,除了沿途官吏盤剝外,朝廷還在山海關征收商稅,自中土出者,山海關收六分,遼東四分,自遼東入關者,遼東收六分,山海四分。
而走海運,進出遼東商品和運河糧船一樣,都是通過夾帶的方式進行,只需要給漕兵一定銀錢就可以。
雖然裕王沒有明說,但是對于海運甚至海貿也很是期待。
不明說,那也是因為考慮到嘉靖皇帝的態度。
而在這次酒席上,魏廣德也大致打聽出戶部對此的看法,那就是只要遼東農業豐收,不再需要內地糧食接濟,確實可以考慮不通過海運輸送糧食,不過只要遼東糧荒難題不解決,海運就不能斷。
而兵部的態度,則是比較保守,或者更應該說是保守派中的少壯激進力量。
出于安全考慮,兵部其實一直都是反對開海禁的。
本來兵部每年可以拿到的資源就不多,還要緊著九邊都稍顯不足,自然也沒有太多力量投入到海防中。
海運濟遼,是逼著兵部從不多的經費中摳出一筆銀子給登來水師新置了一批戰船用于保障航道的安全。
遼東,面積雖然廣袤,可在大明朝的行政區域劃分上卻并不是獨立的區域,一直都是并入山東布政司管轄,但是又在遼東推行的是軍鎮模式,也就是軍事管制。
明初時,朝廷對遼東極為重視,洪武、永樂兩朝曾多次向遼東遷徙百姓,然而由于當時的遼東尚未全面開發,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因此少有百姓能夠真正扎根于此,移民政策收效甚微。
實際上,站在明朝政府的角度來看,對遼東實行內地一樣的統治其實并不合算,由于當地基礎條件太差,整個遼東也無法給明朝帶來多少稅收收入,但統治成本卻極高。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明朝對于遼東除了軍事層面的重視外,在民政方面的重視程度并不高。
而朝廷對遼東在軍事方面的看重,更多也是為了從東北方向對北元形成包圍態勢。
隨著洪武、永樂年間的多次北伐,北元已經徹底崩潰,到了仁宣年間,韃靼和瓦剌忙著爭奪草原統治權,已經很難再對明朝構成威脅,遼東的戰略作用開始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