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笑道“民船,短期內肯定是承擔不起這筆支出的,即便是所有漕糧都走海運,朝廷還是要承擔相當一部分費用。”
張居正很清楚,運河的維持費用奇高,絕對不是萬余條民船所能承擔的起。
當然,這其中虛報數字巨大,而這筆支出,之前歷朝歷代都是有朝廷來承擔,這也是漕運衙門如此強勢的原因。
太有油水,所以他們有巨大的財力,增加他們在朝廷當中的話語權。
“不過,確實如此,兩相比較,朝廷雖然依舊要投下大筆銀錢在運河之上,而是肯定會比當下好許多。”
張居正最后還是公開支持起魏廣德來。
“若現在,把剛才善貸所言寫成奏疏上奏,父皇那里會不會得到通過”
雖然沒有得到殷士譫的意見,不過魏廣德提出,張居正支持,那至少在王府里,支持的力量就很大的。
裕王不認為張居正很笨,恰恰相反,這個人很聰明,否則徐階斷不會選擇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殷士譫的態度,其實已經不重要。
不過,他還是把這個問題拋了出來,期望能得到他們的解答。
不過,說完話后,他就看到魏廣德面露難色,而張居正也是皺眉不語。
“怎么父皇不會支持嗎”
裕王驚訝問道。
就在先前不久,他也打消了漕運改海的想法,畢竟在魏廣德話中,漕運關乎無數百姓生計,甚至關系社稷安危。
但是很快,魏廣德就提出另一套說辭,還得到張居正的支持。
不管朝廷到時候還要不要向運河銀錢,怎么看這都是對朝廷有利的舉措。
裕王覺得,父皇那里就沒理由不支持了。
“陛下是勇于開拓的君主,至少在迷戀修行以前是這樣。”
魏廣德低聲說了一句道。
嘉靖皇帝繼位初期,為了穩固統治,針對弘治、正德兩朝形成的弊政進行了糾正,如打壓宦官、整頓吏治等。
同時,為了緩解國內社會和階級矛盾,在賦役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試點,如清查新增田地及編審徭役等方面的改革,成為后世賦役制度改革重要的借鑒。
對外戚世襲封爵的制度作了變革,并把它定為永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大明經濟的發展,減輕了國家負擔,使國家實力再次恢復,在后世被稱為嘉靖新政。
不過很快,在皇權穩固以后,嘉靖皇帝就轉行做起修煉成仙的美夢,妄想長生不老,嘉靖新政中許多試點性質的改革嘗試都無疾而終。
雖然許多政策在之后被張居正重現撿起來,并逐步演變成后世比較知名的所謂“一條鞭法”。
屋里人都聽清楚了魏廣德的話,就連一直低頭思考問題的殷士譫都抬頭看向魏廣德。
嘉靖皇帝修煉一事,百官私下里說的不少,但正式場合都是不敢說的,彈劾奏疏上可以寫,但迎接他的就是廷杖和貶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