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這張條子一起送來的,想來也是內閣里認為比較重要的東西。
可是這幾日,除了林潤的彈劾奏疏引發的風波,貌似也沒有其他的事兒了。
“這是陛下下旨,暫停寶源局鑄造錢幣的旨意。”
李芳急忙答話,同時雙手也上舉,把手里紙條遞給裕王。
“暫停鑄幣”
聽到李芳的話,屋里幾人都把注意力轉移到那張紙條上,很好奇嘉靖皇帝為什么會下達這么一份旨意。
鑄幣,自然是指的鑄造銅錢。
可是大明朝的鑄造的銅錢和以往其他朝代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鑄造的銅錢并不是為了流通,而是用于宮廷賞賜用。
雖然,這些被鑄造的新錢其實也是用于流通的。
造成這個矛盾的根源,其實在于大明朝自朱元章時期所制定的“錢法”中,并沒有銅錢,大明自始至終都實行的是“鈔法”。
雖然后世有人將明朝有關銅錢的制度稱為“錢法”,有關寶鈔的制度稱為“鈔法”,但是這和后世貨幣已經是紙幣為主的時代,硬幣也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退出市場。
只不過,在明朝一直沒有明確的是,寶鈔發行和回收的問題,寶鈔和錢幣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隨市面的變化而變化,朝廷在中后期干預失調,導致整個明朝的錢法都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
自明太祖朱元章詔造大明寶鈔后,對于明廷解決國內財政壓力的效果是明顯的,但是寶鈔在民間的流通卻經常是不通暢的。
明廷也一直致力于鈔法問題上不斷做出積極的調整和管理,但最終也沒能逃過寶鈔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命運。
實際上,發行大明寶鈔并不是朱元章心血來潮的反應,而是繼承元朝的制度。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早在唐代就出現了具有現代匯票性質的“飛錢”。
宋代的“交子”、“會子”,已是比較成熟的紙幣,已是比較成熟的紙幣,金代承襲宋制繼續使用紙幣并有所發展。
到元代,則在宋、金的基礎上更趨完善,實行純紙幣制度,金銀和銅錢都不許流通。
宋、金兩朝雖都發行紙幣,但都與銅錢并用,作為法定貨幣,在金朝末年,曾濫發紙幣來解決財政困難,造成了紙幣貶值,失去信用。
紙幣代替金屬充當流通手段,必須有充足的準備金。
元朝建立的紙幣則在制度上避免了出現濫發紙幣的現象,元朝初期實行紙幣的準備基金充足,各地領取新鈔,必須先交金銀為本,集中全國現銀于國庫,以安定人心。
加之強制推行紙幣的權力機構國家政局比較穩定,也使紙幣的施行成為可能。
在此期間,元朝的紙幣也曾經出現過段時間的混亂,而究其原因則是因為金銀全部起運國庫,導致各地無紙幣可兌換的金銀,實際成了無本虛鈔。
元朝政府立即整治鈔法,并停止起運庫銀,鈔值重新恢復穩定。
但是自大德七年前后又出現鈔幣貶值,武宗即位后,濫行賞賜,開支浩大,任意動用鈔本,使鈔值更加下跌,而之后的政策皆未能重新穩定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