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各地農民起義爆發后,軍費激增更是無力控制鈔值,最終元朝的紙幣制度隨著政權一起徹底崩塌。
親身經過元末鈔法之亂的朱元章,深知元末鈔法的弊端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因此,在大明寶鈔制度的設計內容方面,他又做出了與宋元時期不同的創造,即不設立準備金制度,而是以官府權威強行推動,這是一種對政府強大的政治權力和皇權高度依賴的貨幣制度。
事實上,大明寶鈔和現今貨幣制度已經是高度相似,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制度。
為了在民間推動大明寶鈔,明廷明確規定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否則要被官府治罪。
百姓可以拿金銀去官府兌換寶鈔,卻不能用寶鈔向官府兌換金銀。
稅收方面為錢鈔兼收,寶鈔占據十分之七的比例。
寶鈔和貴金屬貨幣之間的單向兌換制度體現了明政府強制控制國家流通貨幣制度的政策特點,并可以大肆從民間掠奪財富以供朝廷使用。
寶鈔發行后,政府和民間不同的使用狀態,是寶鈔后期弊端叢生,貶值嚴重的關鍵原因。
朝廷憑借手中強大統一的政府權力,不顧市場流通規律,一味的印發紙幣,只為解決朝廷自身需要。
雖然在軍費、官僚集團的薪俸、賞賜等方面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寶鈔自身設計制度的缺陷,注定寶鈔在民眾之間難以流通。
從洪武末年開始,一直到正統初期,寶鈔就一直呈現出貶值,自正統年間以后終于幾乎淪為廢紙。
雖然內廷依舊印刷寶鈔以來折抵官員俸祿、賞賜,可除此以外民間幾乎已經很少流通,僅有的一些也只是為了沖抵每年的賦稅。
這,或許也是大明朝直到滅亡,大明寶鈔依舊在發行的原因,因為地方官員可以從中獲得暴利。
那就是在征收賦稅時以實物和現錢收取,上繳時則將該部分以大明寶鈔沖抵,兩者之間差價巨大,獲利也遠超之后的火耗。
只能說,大明的官員們是真的很會賺錢。
在魏廣德看來,大明寶鈔的失敗,除了肆意發行導致的貶值因素外,寶鈔與金銀之間的交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保證寶鈔價值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試問,后世各個主權國家發行的鈔票,相當一部分也都是沒有建立保證金制度的,可那時的貨幣依舊可以保證幣值,這是為什么
后世貨幣匯率不斷變化,可除了極端情況下,各國的貨幣還是相對穩定的。
大明寶鈔制度有問題,延續下來肯定是不行的,可魏廣德覺得參照后世的貨幣政策,適當修改后還是有機會推出大明新的寶鈔制度。
在這個新制度下,以前發行的寶鈔肯定是不能承認,不過這個太復雜,他也沒有完全想好,只不過有了這么一個概念。
不過這個時候,李芳口中的暫停鑄錢就有意思起來,難道內廷要停止賞賜,眼看著就是歲末,快要領歲賜的時候。
不管是殷士譫還是張居正,亦或者魏廣德,都非常擔心今年嘉靖皇帝抽風,把歲賜全部改成大明寶鈔,那只怕整個京城的官元都會集體罷工。
不過和他們想的不同,只看到裕王接過紙條細看后,眉頭由最初的緊皺到逐漸舒展,顯然事情并沒有往他想到那個方向發展。
“你們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