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皇帝知道,這是魏廣德思慮再三,在發覺朝中阻力大到無法實行這一政策的時候無奈的舉措。
不過對于魏廣德來說是無奈之舉,可對隆慶皇帝來說,他此時卻巴不得這么做。
海貿之利,魏廣德之前就詳細給他說過,可謂獲利頗豐,所以那些人提著腦袋也要做。
之前,他是覺得沒法跳過朝廷去推進這件事兒,而現在魏廣德給他提了個醒,似乎可以自己單干。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做了皇帝他才能摸清楚內廷的財力狀況。
內廷每年收入不菲,可支出也是不小,看看要養多少宮女內侍,還有無數的宮殿需要修繕。
之前滕祥、孟沖說要給他買些珠寶制作衣帽和一些小玩意,內廷居然都拿不出兩萬兩銀子,想要去戶部拿,結果還被人給駁回來了,這讓自尊心很強的隆慶皇帝感覺很丟面子。
要是真能拿下這個港口,光是開條子蓋章,一年怎么說幾萬兩銀子還是有的。
別覺得幾萬兩銀子很少,實際上就是福建,拋開那些運輸、變現不易的實物稅,一省一年能上繳京師的稅銀也不過幾萬兩而已。
開一個港口,就相當于多一個省的稅銀,對于財政捉襟見肘的朝廷來說自然是個大數字。
而且這時期全球白銀可還沒有涌入大明,大明朝金、銀,甚至銅都是很缺乏的。
其實,嘉靖皇帝也不是真給隆慶皇帝留下的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內庫,銀子還是有不少的。
可是對于剛剛登基的皇帝來說,二十多萬兩銀子,那是真的不夠。
不說嘉靖皇帝的喪宜,光是登基后的犒軍,就幾乎把內庫掏空,這筆銀子還不得不出。
隆慶皇帝當然知道這筆銀子出去,軍戶實際上得不到多少,可他也知道,這筆銀子出去本身也不是給軍戶的,而是給各地軍將的賞銀。
就當收買軍隊效忠吧,雖然實際效果可能很低。
把信件折好放入懷中,隆慶皇帝這才起身出了涼亭,“回乾清宮。”
內閣消息傳出,當晚京城各大花街柳巷,酒肆茶坊里,聚會的百官無不談論此事。
本來大家一開始對此事是漠不關心的,可聽說內閣里因為涂澤民的奏疏分成兩派,貌似還旗鼓相當,要不是首輔和次輔反對,內閣決議會怎么樣還真不好說,到這個時候就由不得不上心了。
對于大部分官員來說,該怎么選擇還用教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多少次有人提出開海,最后結果如何。
和以往一樣,支持維護祖制的聲音占絕對多數,支持變革者寥寥無幾。
而支持變革者,大多也不是真心覺得此策正確,而是因為知道支持開海的是高拱、陳以勤等裕袛舊人,他們可是有能力改變當今態度的人吶。
說他們其實是政治投機,一點也不為過。
“老師,那些手段是不是要開始用上”
在徐階府邸一處暗室里,張居正和徐階相對而坐。
“不急,先讓官員們議論,此事真正發動還要等陛下圣裁之后。”
徐階謀定而后動,自然不會倉促出戰。
隆慶皇帝的選擇無非就是兩個,一是支持他,也就是堅持祖制,那么這個倒拱的機會就不太成熟。
至少以他的閱歷知道,就算發動也很難一擊斃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