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省和郜光先彈劾朱憲的罪名是什么
冒請封名、淫亂從姑、毆死儀賓、禁錮縣君、勒詐宗人等十三項大罪。
其實,這些事兒,各家王爵府邸也多多少少有些沾染,所以真被核查出來,不會要命,但會遭到一些處罰。
不過這位遼王心里是裝著事兒的,他知道他以前做過的那些事兒,肯定脫不開干系,可他最擔心,最懼怕的還是江陵城里走出去那位。
當初張居正少年中舉,而遼王卻因少年事記恨在心,他爺爺的酒可是遼王讓人灌的,即便張鎮說不能繼續飲酒,可他依舊以遼王的身份勸酒。
那些酒,張鎮是不喝也得喝。
本來只是想出口惡氣,他也沒想到張鎮如此沒用,醉酒后直接就死了。
張家人當然知道那晚的事兒,不過只是敬酒,他們自然也不能那這事兒說什么,人家可是當朝親王,你拿什么和人斗
鬧起來,也不過是張鎮自己身體有恙,驚喜中沒有節制,喝多了酒。
那晚之事,不管怎么說,張家都沒有借題發揮的理由,所以遼王是不怕的。
可現在不同,京城來人,誰知道其中是否有張居正的手筆。
他越是這么想,心里也就越篤定,到最后他更是堅信張居正利用裕袛舊人的身份,聯合陳省和郜光先告他。
這個時候,他依舊沒覺得自己有什么錯,因為那些罪名他朱家是承擔的起的。
這其實也說明,朱棣定下來養豬的計策,這么多年執行下來,其實一直都運轉的很好。
遼王朱憲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一個無用之輩,調查他的刑部侍郎洪朝選還沒有到達荊州,他就在王府里急得團團轉。
根本沒有意識到他是藩王,姓的是朱,只要不出人命,日子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最多只是被朝廷警告、申敕。
甚至就算欺負一下前來調查的刑部侍郎洪朝選,洪朝洪也不能拿他怎么樣。
文官和藩王發生矛盾,朝廷往往都是各打五十大板。
這樣的處罰,對藩王其實一點威懾都沒有,依舊我行我素,而對于官員來說會影響到升遷,那才真是損失巨大。
不過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不能大動干戈,不能鬧出人命。
這里的人命,一般也是不包括底層百姓的,因為在統治者看來,可以用錢彌補。
張鎮的死不同,張家沒有好理由鬧,所以只能打碎牙齒往肚里吞,但若是遼王是公開指使殺人,那遼王就會受到很重的處罰。
因為藩王雖然是皇親國戚,但朝廷是由文官把持,而文官是由讀書人演變而來,他遼王要是敢對張居正動手,文官肯定不會放過他。
畢竟要是放過了一個他,將來將會有無數個讀書人被藩王壓迫,讀書人的尊嚴也因此將蕩然無存。
這,其實也是一個很微妙的平衡。
不過遼王對此一知半解,所以情急之下竟然在王府的屋頂掛上一面旗幟,這面旗幟上寫著四個大字“訟冤之纛”。
他想表達自己是被張居正迫害的,是冤枉的。
可他是讀過書,此時卻偏偏忘記了掛起這面旗幟其實外界還有一個解讀揭竿而起。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