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心里好奇,不過還是從太監手里接過那份奏疏。
這是吏科給事中鄭大經上奏的,走的是六科的渠道,所以并沒有通過內閣,而是司禮監直送皇帝手里。
而鄭大經奏疏的內容,魏廣德只是皺皺眉,并沒有多說什么,因為他奏疏中所議的是戶部的事兒。
“我國家通商裕國,凡財貨舟楫會通之所,置關榷稅,部臣專敕往督之。
蓋取商賈之纖微以資國用,重本抑末之意亦行乎其間。
年來當事之臣,固有潔己澄源,通商利國者,操柄行私、蔑法干紀者亦往往有之
各鈔關商稅歲入不貲,而獨委柄于一主事,利權所在,易以不肖之心乘之”
看完奏疏,魏廣德有些不理解的看向皇帝,不知道他把這份奏疏給自己看是要做什么
帶回內閣,讓閣臣商議拿出一個章程還是什么
“官員里,我常聽到的話,都說你善于理財,這鈔關之事,我第一個就想到問問你的意見。”
隆慶皇帝看魏廣德看完,就開口對他說道。
魏廣德心里就是一緊,隆慶皇帝問他,這個可不好接。
因為鄭大經這份奏疏所言之事乃是榷務,其實是說朝廷在各地設置鈔關征稅,但來往商船上所載貨物極多,且還有許多是貴重物品。
而鈔關征稅,則是以一個主事來判斷貨值大小,從而據此征稅,極易生起貪婪之心而枉顧國法。
魏廣德本身就搭乘過商船,也用官船帶過商隊,對鈔關存在的弊端那是心知肚明。
隆慶皇帝剛才的話,在魏廣德這里就不能不讓他多想,這是不是要敲打他
“陛下,臣覺得此疏提到的問題,正是各地鈔關的弊端。”
魏廣德想想才答道,有些事不是說裝糊涂就能糊弄過去的,隆慶皇帝也不是崇禎皇帝好忽悠。
最起碼,隆慶朝的東廠和錦衣衛還在盡職盡責的工作,鈔關里的那些蠅營狗茍很容易就能查的個一清二楚。
“這么說,你也覺得鈔關單憑一個主事判斷商稅不合適”
隆慶皇帝又問道。
“啟稟陛下,這奏疏里所提乃是實事,不過所奏安排地方選出一官佐之行相互監督之權,只能說適合于九江、蘇州、揚州等地距離府城較近的鈔關。
至于主張朝廷任命具清望、有才能者監督榷關收稅,也是值得商榷,清望和才能,這個很難判斷,不乏讓一些人乘機又鉆了空子。”
魏廣德答道。
“若是朕派遣內官前往各地鈔關監督,又如何”
隆慶皇帝一聽,立馬就說出他想到的監督之法。
不過話聽到魏廣德耳中,不由得心里一驚,要是內官前往各地鈔關監督,還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事端。
要知道,凡是賺錢的地方,皇帝都會想要往里面插一腳,給內廷攢銀子,而鈔關本就是征收南來北往商人稅銀的地方,可謂金山銀山。
不過要是在過去,準確來說就是嘉靖二十七年以前的話,皇帝派內官也就派了,可現在情況不同。
或許是窮怕了,太祖朱元璋建國后就搞出大明寶鈔這東西替代金銀以充國庫所需,所以從官府層面,大明朝的法定貨幣實際上應該是寶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