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今天召集諸位來,還有最后一件事兒。”
說到這里,李春芳從自己桌上拿起一張條子遞給旁邊的陳以勤,說道“陛下剛剛給我遞的條子,我們先議一議,看要不要曉諭禮部。”
等字條傳到魏廣德手里的是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隆慶皇帝居然以歲多災異,年谷不登為理由,打算暫免慶成宴。
慶成宴,是古代皇帝祭祀﹑封禪禮畢時,慶賀成功的筵宴。
既然是皇帝安排的筵宴,那規格自然不低。
實際上在古代,君主與臣下的飲食關系是一種以上對下的關系,因此也是有很多儀制的,其表現形式多為君主在重大節日或者平時不定期的給予大臣們食物賞賜。
賞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賜宴,君王與臣下共食共飲,更能體現君王寬廣博大的胸懷和與臣同樂的豪情,此舉很利于團結群臣,緩和君臣之間的矛盾。
另一種是單純的賜食,君王在節日或者大臣生病、丁憂、考滿之期等對臣子很重要的一些日子里,賞賜臣子食物以示特別的照顧,同時彰顯了君王對大臣的體恤之情和所擁有的仁愛之心。
賜宴分為大宴、中宴、常宴三等,宴會的菜品均由光祿寺按照等級供辦,尚膳監協辦。
正旦、冬至、萬壽節、郊祀慶成宴會屬于大宴。
皇太后壽旦、皇后令旦、東宮千秋節等屬于中宴。
立春節、元宵節、重陽節等節日期間的宴會,祭祀宴會如皇后親蠶禮后對內命婦的賜宴、太廟享胙、社稷享胙等以及對部分官員的小型賜宴等屬于常宴。
劃分宴會等級的標準為禮樂使用方法和進酒的數量,宴會等級越高,菜品的數量就越豐富。
大宴是等級最高的宴會。被皇帝宴請是官員們莫大的榮幸。
然而,赴皇帝宴并不像尋常人家的家宴那般,食用自由,氣氛輕松,盡賓主之歡。
御賜宴會有著諸多的限制,更像是履行一個儀式,皇帝一人是主角,官員們作為觀眾觀看皇帝的表演并相互配合。
當然,除了大宴、中宴、常宴三種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宴席,比如進士榮恩宴、駕幸太學筵宴和皇帝游玩各地的游宴。
進士恩榮宴是天下讀書人最想參加的宴會,他代表著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的成績得到了君王的認可。
古人的金榜題名是一種信仰的被肯定,他們也可以從此踐行圣賢教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進士恩榮宴雖沒有皇帝本人的親自參加,但與皇帝親自參加的宴會相比,給進士本人帶來的榮譽和被尊重被賞識的體驗感更濃郁。
駕幸太學筵宴是皇帝駕幸太學后的賜宴,是洪武時便定下的視學禮。
首先由皇帝祭先師,以示君王敬禮先師,其次講官授經于陛下,最后由學官諸生列班跪地聽諭結束。洪武時祭先師不用樂,到成化時增設牲樂。
筵宴是皇帝駕幸太學后回宮第二日舉辦,這一天,“國子監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恩是日,上御奉天門,賜宴。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翰林院學士及祭酒、司業、學官三氏子孫與宴”。
而游宴是其中一種最為特殊的宴會,這種宴會是同觀賞風景結合起來的,君臣同游。
君王放下了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架子,與臣子一起寄情山水,閑話家常,不似平日宴會里的刻板和嚴苛。
而君王賜臣子游宴的初衷也是為了讓辛苦操勞的大臣們好好地放松一下,張弛有度。
這次隆慶皇帝打算暫免的慶成宴,是屬于大宴的一種,每年朝廷都是要舉行,而且規格也是最高的。
在明代,每年正旦、冬至等四個重要節日都要舉行儀式,儀式結束后皇帝回宮,文武群臣要行慶成禮,皇帝要賜慶成宴。
既然是明廷最為隆重的筵宴,那規矩也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