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明代禮部上慶成宴儀注載,“祭天禮畢,皇帝回皇極殿升座,教坊司設樂殿外,眾官行禮后,教坊司奏樂。
一奏上萬壽之曲。皇帝飲酒,眾官就位,作平定天下之舞。皇帝諭官人們斟酒。
二奏仰天休之曲。內官斟酒捧至御案,皇帝飲酒,各官飲酒,殿外導湯,殿內迎湯樂作,各官起立,內官捧湯至御座前,進湯樂作,皇帝舉筋,各官舉筯,饌成。內官撤湯。樂奏黃童白叟鼓腹謳歌并舞。
三奏感大德之曲。進酒,作撫安四夷之舞。皇帝諭官人們斟滿。
四奏慶洪禧之曲。進酒、湯,作車書混同之舞。
五奏荷皇恩之曲。進酒,作呈祥瑞之舞。皇帝諭官人們飲干。
六奏民樂生之曲。進酒、湯,作贊圣喜之舞。
七奏星祚隆之曲。進酒、湯,作來四夷之舞。
八奏永皇圖之曲。進酒、湯,作表正萬邦之舞。
九奏賀太平之曲。進酒、湯如前。內官撤御前爵,殿內外奏導膳湯、迎膳湯之樂,各官起立,捧膳湯至御案前,各官復位,教坊司再奏進膳樂,膳成。
內官撤湯膳,作天命有德之舞,再作纓鞭得勝蠻夷隊舞,致語,撤案,宴成。奏樂,行四拜禮,皇帝還宮,百官退,禮畢。”
這就是慶成宴的全過程,也被稱之為“慶成禮”,因為整個過程其實已經不算是宴席,而更像是皇帝和百官共同完成的一個儀式。
既然是如此重要的儀式,所以魏廣德第一時間當然想的就不是贊同,而是必須要反對。
即便他深知,祭祀天地其實對于解決隆慶皇帝所說這些年接踵而至的災荒,五谷不豐并無任何意義,可既然已經被定為朝廷的一個儀制,那就不能輕動。
即便是不視朝的嘉靖皇帝,郊祀儀式安排權貴代行,可慶成宴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多他不去,但是官員們還是得按照儀注把整個禮節全部做到位。
到了隆慶朝,怎么能說免就免了。
暫免的“暫”字,其實不過就是隆慶皇帝的一個修飾,其實意思就是不想繼續玩這個儀式了。
或許是因為儀式太過于繁瑣和拖沓的緣故吧。
魏廣德在心里默默想著,手里拿著這張隆慶皇帝御筆條子,還在考慮該怎么說,表達自己的意思,耳中就聽到李春芳的話。
“既然條子還在善貸手里,就由善貸先說說你的看法。”
魏廣德抬頭看了眼李春芳,又環視其他幾人,這才開口道“陛下之意不可行,眾臣也不會答應此事。
慶成大宴乃郊禋盛典,上以昭承帝,下以惠浹群工,國家雖災不得已者也,且皇上登極以來彝章首舉,費不甚繁輟而不行,是謂闕典,惟上仍賜舉行,以從群望。”
魏廣德快速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之后就把手里的字條遞給了上首的殷士譫。
有了魏廣德的發言,殷士譫也說出和他類似的意見,之后是張居正。
最后陳以勤和李春芳商議后決定給隆慶皇帝回條子,表示內閣反對他的意見,建議明春慶成宴繼續。
走出李春芳值房的時候,魏廣德還在和殷士譫說笑道“若是慶成王知道陛下有停罷慶成宴的想法,會不會瑟瑟發抖認為陛下要削藩。”
“削藩這話就別說了,不過估計會提心吊膽一段時間。”
殷士譫接話笑道“不知消息傳到晉藩,這一代慶成王朱慎鐘會不會給我等送來重禮。”
有明一代,所有的王爵名稱皆取自封地之名,不過唯一的例外就是慶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