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朝廷也不會因為今年漕運中斷就馬上鬧出大亂子,通州大倉還有大量存糧,足夠支撐京城食用兩年以上。
大明一直在通州等地儲存大量糧食的習慣,而且最低要求是儲備三年的糧食所需,其實就是預見到這類事情,同時也是為北方隨時可能爆發的大戰儲備的糧食。
所以朝廷雖然被水患搞的焦頭爛額,但實際上短時間內并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這時候大家想的不是怎么緩解,而是為洪災之后治水所需的錢財而頭疼。
魏廣德向朱衡提議再次啟用潘季馴治水,一個目的就是洗脫朱衡可能被人彈劾的庸碌,二就是在這個時候,朝廷總是要做點什么的。
重啟海運,需要借助的衙門有哪些
除了起運地官府外,還有漕運衙門,現在大明朝也只有他們有船,特別是沙船,這東西可以快速改造成海船。
另外還需要戶部和工部協助,畢竟要趕工修建碼頭,還有兵部的海圖。
想到起運地,魏廣德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淮安那里,現在大量漕船擁堵在那邊,若是讓他們改道出海怕是不容易,但是若是江南其他府縣調糧,估計也湊不出多少了。
畢竟今年的賦稅已經收了,地方上的糧食已經起運,府庫里也不會剩下太大。
想了很久,魏廣德依舊覺得兩難,不好選擇。
這會兒他已經沒了處理公文的興致,而是起身在屋里來回踱步。
回憶了記憶中明朝海運的情況,其實從洪武到永樂,朝廷都沒有放棄海運,即便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大力開挖運河功成,明朝依舊存在海運漕糧,而徹底終究則是在永樂和天順之間的事兒。
搖晃著腦袋,魏廣德覺得這些事兒還是不能光靠想,得想辦法實踐,那就是從長江口附近派出海船沿故道探索,確認航線的安全性,元朝都能辦成的事兒,沒理由大明朝搞不定。
不行的話,就給漕運衙門定下個標準,每年運送漕糧中留下一定數量的漕糧經海運北上進京,哪怕數量少些,幾萬石也行。
念及此,魏廣德走回書案前收好公文,鋪好紙準備寫一封奏疏。
魏廣德這篇奏疏是以明初海運起始,詳細寫明了明初承元制,實施河海并行、海運為主的漕運方式,至永樂十三年,罷黜海運、致力于內河,交通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明初的海運主要服務于軍事征伐的需要,為消滅殘元勢力物質保障,遠距離的漕糧運送多通過海路進行,其海運仍沿襲元代路線,所以漕船延期、漕糧漂沒、運軍溺死等海運艱難之狀與前代無異。
此外,明初海運還面臨倭寇的騷擾,這種情況下,朝廷先后兩次罷黜海運,致力于河運。
早在洪武六年,一些大臣針對海運遼餉失事的事件,建議在北方地區屯田,以減少漕糧調撥,朝廷于是自次年起大力推廣屯政,“天下衛所州縣軍民皆事墾辟”。
隨著屯田規模的日漸擴大,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命遼東、定遼等二十一衛軍士,自次年始全部實現屯田自給,“以紓海運之勞”。
到洪武三十年,遼東軍餉出現了贏余,朝廷不再需要海運濟遼,這才停止向遼東海運漕糧,此即為第一次停罷海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