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罷停后不久,永樂元年三月,因北京軍儲不足,朝廷決定再開海運,命平江伯陳瑄、都督僉事宣信任總兵官,督理海運,負責向遼東和北京兩地運送糧餉。
對于重開海運,大臣們各抒己見,眾說紛紜,但在同年七月,就開啟了多條運輸航線的嘗試。
八月,陳瑄督運糧餉近五萬石,由海路至北京、遼東,此次成功鼓舞了朝廷海運漕糧的決心。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航路是由戶部尚書郁新提出了利用衛河水陸轉運的辦法,河、海兼運的運輸方式,兩年后,海運漕糧“歲以為常”,最終確立。
不過當時的漕運線路主要有三條一是江南漕糧海運北上,每年達100萬石,于是在北端的直沽尹兒灣城建百萬倉外,又在南端的嘉定縣青浦“筑土為山,立堠表識”。
二是河運由淮河、黃河至河南陽武,然后派發山西、河南丁夫,陸運170里至衛輝入衛河,最后到達通州;
三是開辟了從臨清倉向北京運送河南、山東粟米的運道。
不過后兩者均為民運,在運量與專業程度上遠不如官軍海運重要。
總之,自洪武初年到成祖肇建北京,雖然一度罷黜海運,但總體而言,運輸方式仍承元人之舊,仍實施“水陸兼挽,參用海運”的運輸方式。
海運仍面臨風濤之險,但內河還無力承擔大規模的漕運任務,河海并行、海運為主的運輸方式,是當時情況下的最好選擇。
永樂十年,尚書宋禮力陳海運之弊,提出調整河海并行的漕運方式,加強河運漕糧的比重,建議三年兩次海運,調撥鎮江、鳳陽、淮安、揚州及兗州糧食一百萬石,從河運至北京。
恰在此時,平江伯陳瑄治理江淮間河道成功。
河運暢通就進行大規模河運成功后,永樂十三年三月,“遂罷海運”、“海陸并罷”,僅保留遮洋總運送遼、薊糧餉,每年于河南、山東、小灘等水次倉兌糧三十萬石,部分輸往天津,大部由直沽入海輸往北京。
寫完這些,魏廣德無非就是要讓隆慶皇帝明白當初是怎么回事,是運河初成河道暢通,所以朝廷在經過數年嘗試后才停罷海運致力于河運,而非一直都是河運為主。
時過境遷,現在運河的情況和當初已經大相徑庭,黃淮水患日益嚴重,經常堵塞交通致行船艱難,此種困境下朝廷不妨嘗試恢復海運故道,依舊選用當初的辦法,那就是每年拿出數萬石漕糧改走海路送到北京。
其實現在的形式和那會兒的情況是恰恰相反的局面,那就是運河已經無力保障大規模河運。
古語有言,“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
魏廣德分析道,現在已經到了需要朝廷拿出勇氣再次變革的時候了,而且此例應成為定制,不再廢棄,已保在運河失修或水患阻斷交通時,依舊有源源不斷的漕糧抵京。
是想,若是連續兩三年漕運斷絕,京城糧食見底必然引發大亂,若是朝廷有海運抵京的漕糧,必然可以穩定住局勢。
不過魏廣德在奏疏里,依舊建議朝廷應該以河運為主,海運為輔的策略,不是他不知道未來的發展,而是為了減小阻力。
只有海運的航路成熟起來,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朝堂上那些大臣,特別是戶部那些天天和數字打交道的官員就會發現,其實海運比河運更加經濟,即便承受海運有失的風險,但綜合來看依舊優勢巨大。
寫到后面,魏廣德又把近十年運河因黃河侵擾導致漕糧漂沒,漕軍死傷慘重的數據寫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