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兩篇自陳上去以后,隆慶皇帝的批示卻是大不相同。
在霍翼的自陳后,隆慶皇帝御筆親批“冀勤慎鮮過,留之”,而在徐綱的自陳后,御筆親批的卻是“綱雖勤勉,然共水斷絕交通,宜改遷。”
兩段批示,代表了兩個意思。
霍翼勤慎,少有過失,所以繼續留任,而徐綱就沒那么好運,皇帝要動他。
雖然不是治罪,只是要給他換位置,而且換什么位置也沒有說,這就是等內閣給出意見。
魏廣德知道這份批示后,當即搶先在這份奏疏后進行票擬,“調南京用”。
這也是內閣處理此類事務的潛規則,和殿試給考卷打分類似,只要第一個人給出了評價,后面的人看到后一般也不會有太大的分歧,只會在上下各一檔中做出評判。
魏廣德先把徐綱改遷的地方定下來,南京,那意思也就是南京六部隨便安排一個侍郎位置就是了。
有了他這個票擬,后面的閣臣看到以后,那是絕不會做出其他安排,也就只會附和。
畢竟皇帝并沒有要對徐綱做降級處理的意思,那以三品“平調”南京,也算是一個處罰了。
何況南京是個什么地方,就是用來安置徐綱這類人的。
不過消息傳到徐綱耳中,他就知道,他是被流放了,雖然南京也是個好地方,但是自己的仕途也基本上就此斷絕。
養老。
此時,徐綱腦海里只剩下這一個念頭。
徐綱只能咽下這枚苦果,收拾細軟準備南下,而霍翼則按照規矩再次寫了一篇請辭奏疏,自認才疏學淺不能當職,請求皇帝處罰,且言辭懇切。
對于這封奏疏,隆慶皇帝的批紅則更加簡練,“不允”。
此事到此,算是徹底終結。
而就在此時,蘇州兵備道衙門里,蔡國熙正在翻看從巡撫衙門通過關系拿到的,關于華亭徐家的一些罪狀。
這些罪狀,都是搜集到比較充分證據,證明徐家收受告狀人投獻的事實,雖然這類狀子不多,但真要認真辦起來,一個“收受投獻”的罪名是跑不掉的。
認真看完全部的狀子和證據,蔡國熙臉上終于是浮現出了一絲笑容來,高拱交代的差事兒算是辦妥了。
有了這些東西,足夠給徐家治罪,讓徐階難堪。
當然,這些東西來路不正,雖然他也有權利管,可蔡國熙也不愿意像海瑞那樣,直接和徐階懟上。
人家,畢竟是致仕的首輔大人,在江南地面上,依舊可以說是手眼通天的人物。
“巡撫衙門的人,這些天一直都盯著紫芝園那邊”
雖然這事兒是海瑞直接吩咐的,可終究還是要下面的人去執行,所以即便保密,也經不住有心人的刻意查探。
“據消息,徐璠和徐琨可能就逗留在紫芝園內,只是不知道何故,巡撫大人一直沒簽下抓捕文書。”
一個師爺打扮的人坐在一旁,對蔡國熙低聲說道。
“海瑞不下命令闖園抓人是對的,畢竟是徐家人,就算要抓,按說也應該先給京里奏報,得到批準后再動手,不過這一來一回”
蔡國熙邊說,心里就變盤算著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