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善貸,你這話自己信嗎?”
張居正卻笑笑,說了句。
“呵呵.”
魏廣德略微低頭,干笑兩聲。
實際上,大明的讀書人從用功那時候開始,不,準確說是參加科舉開始,大多在同窗之間就學壞了。
魏廣德當年也是經歷了讀書人黃、賭之事的,也就是還沒有發明毒品,說不得大明的讀書人也會對此趨之若鶩。
可以說,對于讀書人來說,一開始就已經知道該如何大手花錢享樂,十年含窗苦讀,不就是等的今日為官后能夠繼續享樂嗎?
以天下為己任的官員有,比如海瑞,那又如何,畢竟太少。
而且,嚴格說起來,海瑞其實也是灰的,如果太祖在,大明衙門里發的那些福利,怕是都是殺頭的罪證,就更別那什么冰敬炭敬。
那些福利,說到底都是“民脂民膏”。
“官員俸祿調整一番,和商稅掛鉤如何?”
魏廣德忽然突兀的說道。
“什么?”
張居正還沒反應過來,下意識問道。
不過很快他就反應過來,魏廣德有要搞事兒。
很明顯,他打算提高商稅的同時提高官員俸祿。
“俸祿乃是國朝之初定下來的,改不了。”
張居正說的是實話,《皇明祖訓》里記著,否則官員們早就爭取皇帝提高他們的薪水待遇,那會像現在這樣,變著法子搞錢,甚至發明了“漂沒”,那不就是為了提高收入。
“太祖定下的是官員品級俸祿,我們可以增加勛階和散階的俸祿,這不就等于給官員增加俸祿了。
若是沒有足夠的俸祿,官員貪腐之事,永遠都不可能避免。”
魏廣德開口說道。
此時大明,官宦之家和地方士紳就不說了,那些所謂寒窗苦讀的寒門學子,單靠自家那點微薄的家業就想讀書有成,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多都要依賴宗族的幫助,寒門子弟靠著宗族之力才能出人頭地,而宗族出力自然也是賭他有成后可以回饋宗族。
當官搞錢,一部分是滿足自己需要,而另一部分是要回饋宗族的。
“這個先不說,你之前說打算對地方官府進行改革,把吏員納入吏部管理,我覺得怕是更合適。
要斷了地方攤派,還非得把地方上吏目理清楚不可。”
張居正卻提到之前魏廣德的一個提議,換后世話說就是增加公務員隊伍。
大明朝除開軍戶,能從朝廷領到俸祿的極少,一個縣不過區區數人。
所以后世也有人說,明朝一個縣就幾個公務員,一個縣令要養一個班子。
在大明,一個縣就只有這么幾個人算是朝廷的正經官員,一個是縣令,一個縣丞,還有一個管理文書檔案的主薄算正式編制。
除縣令外,其他都屬于未入流的文職外官,但由吏部銓選,因此也是正式官員。
此外,有可能獲得編制的還有藩司衙門任命的縣教諭、兵部選派的巡檢司巡檢和驛站驛丞,以及由戶部任命的稅課局大使。
就是這幾個人,是在大明上了名錄,可以領俸祿的官兒。
而其他人,都是這些官兒養的一群“奴才”,在外也是官身,但實際上就是官員找的幫手。
當然,用后世的話來說,那就是其他人都算“事業編”,地方自籌資金養活的。
也是因此,地方官府才有了攤派的權利,在正稅之外加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