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維是被九千萬人口給驚住了,大明賬面上人口可是六千萬,又是漲了五成。
而魏廣德失望,則是因為人口居然沒有破億。
來自后世的人,或許已經習慣了談及中國人口,一定,必須使用“億”這個單位。
也就是申時行口中的“萬萬”。
雖然古代官方文書里,常見到“億兆”這樣的詞,他們也都是萬以上的大數字單位,但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其實并不常用。
畢竟數字太大了,已經超過了此時的生產力,往往是比喻數之不盡的含義。
“萬萬”,已經說古人能想到的,能用到最大的數字單位了。
別覺得大明土地只有7億畝是不是還有隱藏土地,或者其他原因數字不準,畢竟后世土地紅線高達18億畝。
其實,從此時的環境等方面看,7億畝已經是最大的了,東北大糧倉畢竟都沒有完成開發,大明的領土也沒有涵蓋內蒙古、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區。
7億畝,已經是大明的極限了。
至于偶爾出現8億畝的土地數據,比較公認的是把山林塘湖折算進田畝中,或者使用“合法”的丈量工具的結果。
“流民不至于高達百萬吧。”
張四維開口道,他聰明的沒說隱戶。
因為大家其實都知道,山川大澤里,還有許多為逃避賦役藏起來的百姓,還有被各地世家大族隱藏起來的人口。
這個,還真很難計算的清楚。
“九千萬黎民,算是比較準確的數字了。”
魏廣德也微微點頭,算是認可這個數據。
只是隨即,魏廣德看向張居正說道:“這么說起來,每年不到二百萬兩的鹽稅,至少損失在百萬兩以上。”
“嗯,鹽政需要改動。”
張居正點點頭,之前他聽到申時行爆出九千萬人口的時候,就已經想到戶部那按照六千萬人口得出的鹽稅二百萬兩有誤。
“魏閣老,關于鹽稅的問題,其實未必真能漲到三百萬兩。”
申時行卻開口說道,“民間食鹽消耗,過去可能高估了腌臜損耗,但是鹽稅流失肯定有。”
古代沒有凍庫、沒有冰箱,食物保鮮多是靠食鹽腌制肉類保存,這也是古代食鹽消耗的一個重要途徑。
申時行話里的意思,那就是私鹽可能沒大家想的那么多。
“戶部去歲報的鹽引是百萬引,想來真實數字當不少于120萬引。”
魏廣德聽了申時行的話,就沒有按照100萬引的五成計算實際鹽引應該高達150萬引的數字,而是再打個折,只增長兩成說出120萬引的數字。
其實120萬引也不少了,5億斤食鹽。
大明的鹽引,一引大約四百斤,售價六兩多銀子,扣除成本后,朝廷收銀一兩多,這也是明朝財政的主要收入。
說起來,正引其實不過七十萬,其余的都是余鹽。
但就算如此,內閣幾人也都把視線看向鹽政,希望鹽稅能夠為朝廷增加每年幾十萬兩銀子的收入。
“現在就是白冊和黃冊之間巨大差異該如何解決,消息傳出去,怕是會在朝中引發軒然大波,宮里怕也會震怒。”
人口不可能突然增加,必然是長年累月逐漸積累下來的。
而黃冊,每十年一造,不可能十年就增加如此之多的人口。
唯一的解釋,那就是此前黃冊造冊過程中,
整個地方官府都在造假,簡直是天大丑聞。
此時,內閣四位閣臣都額頭開始冒汗。(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