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府收稅,稅基其實是兩點,一是田地,二是人口。
因為后世存在農業稅的原故,針對田地收稅被接受的程度很高,雖然因為國內經濟高速發展,國家稅收已經以商稅為主,但農業稅還是知道,被接受的程度很高。
而針對人口的,主要是“役”,在后世就沒什么人習慣甚至接受了。
另外還有丁稅,西方羅馬帝國與中國自秦代起長期實施丁稅制度,
丁稅,又稱人口稅或人頭稅,是以自然人為課稅對象、按固定金額向個人征收的稅種,屬于定額稅范疇,具有征收成本低但累退性顯著的特點。
該稅種在自然經濟中常與土地稅并行,構成古代國家主要財源,現代因公平性問題多被廢止,但在特定歷史階段曾被用于移民管制或選舉資格限制。
中國秦代確立人口稅制度,漢代細化口賦、算賦等征收形式,清代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通過“攤丁入畝”將其并入土地稅,標志著人口稅消亡。
加拿大1885-1923年對華人移民征收人頭稅,英國、美國也曾利用該稅實現社會管控。
所以,在清雍正前,大明也是征收人頭稅的,以成年男丁每年約摸一兩銀子征稅。
城市里男丁是繳納銀錢,而農村則是以實物繳納。
畢竟明朝中期開海前,國內銀錢一直很緊張,根本無法將丁稅實實在在收上來。
現在魏廣德提出的盤點各地官府手里掌握的白冊,發現大明人口居然比黃冊多出三千萬人口,這也就意味著此前每十年一修的黃冊已經形同虛設,完全和真實情況不沾邊。
這里面涉及東西很多,特別是即將全國推開的一條鞭法。
不管是魏廣德還是張居正,都希望把賦役全部并入田地中,為失地百姓留一條活路,也是為了天下間的公平。
當然,魏廣德還有一點沒說,那就是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壯勞力,人口被粘附在田地里,城市的經濟就很難得到發展。
而留在農村,農業產量也絕對不可能因為人口多就有增產的可能。
“此事.要不要上報?”
張居正終于還是開口說道。
上報,自然是報給宮里,后果疏為難料。
可不上報,往大了說那就是欺君罔上,也是大罪。
沒人說話,都不知道該怎么說,這個態可不好表。
張居正環視三人,見都沒有說話的意思,看向申時行,按說這個時候應該從低位最低的人開始。
可張居正想想,也知道張四維和申時行其實對這些應該也說不出什么,事兒是魏廣德當初提出來的,既然“發現”了問題,還是看他如何說法。
“善貸,你覺得此事該如何做?”
張居正直接點名,一開始就問次輔的意見。
魏廣德抬頭看看張四維和申時行,最后才看向張居正,說道:“這就看大家以為,該繼續裝聾作啞,還是正視現實。
現實就是,如今國朝黃冊已經廢了,地方上并沒有認真進行人口和田地的清查,朝廷引以為據的東西都是錯漏百出的數字。”
“你的意思是,重新登記黃冊,重建清查制度?”
張居正敏銳的捕捉到魏廣德的態度,那就是他是希望變的,而不是繼續抄錄以前的黃冊湊數。
“呵呵,難道叔大兄要將錯就錯?”
魏廣德盯著張居正問道。
這話有點不客氣,讓張居正臉色微變。
“自秦訂立丁稅制度以來,歷朝歷代都對人口數量極為重視,因為這是征稅之基礎。
自秦時普查天下人口,有2650萬人,漢時我華夏人口就已經達到五千萬,之后動蕩百年人口銳減,但自唐宋開始,我中華人口再次增長,宋時人口已過萬萬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