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此賦稅的征收一直持續到三大餉開征才被打破,此前二百余年大明朝廷歲入糧賦大致都是這個數。
此次地方雜稅攤入,更有丁稅攤入田畝,糧賦必然大漲。
魏廣德提這個事兒,自然也是堵一些人的口,免得他們說朝廷與民爭利。
實際上,這利那是百姓的,都是出自士紳豪強之手,畢竟他們才是大地主,而糧賦皆出自土地上,就是他們承擔下所有。
“最起碼,定下永不加賦旨意,以后編制黃冊和賦稅無關,也就沒什么人動歪心思,想來朝廷也能收到最真實的數字。
真實人口,雖然平常因為剝離了丁稅,已經毫無意義,但若遇戰時,則可根據黃冊勾選民戶入軍,也是國家大事。”
魏廣德繼續說道。
現在大明已經沒有再進行大規模人口遷徙,明初那會兒可是按照黃冊遷徙不少民戶的。
魏廣德不提,那是暫時看不到什么地方可以供百姓遷徙,可幾十年后的小冰河期,怕是就不得不考慮將西北民戶遷徙到呂宋、緬甸等地去了。
現在不做,那是因為做了也毫無價值,只是勞民傷財。
而且那些地方新附,局勢也不穩定。
“這次閣議,所說都是未來數年朝廷的主要政事,諸位下來再想想,若有什么好的提議或者發現有不妥之處,盡可抽時間在閣議時提出來。”
張居正開始總結發言,魏廣德的建議不錯,張居正都能接受。
他也在思考如何防范后來人把制度又改回去,雖然說永制,可人家也能變著法變動。
魏廣德建議定死每畝田地的稅賦,倒是個不錯的法子。
永不加賦的詔書,小皇帝也一定樂意發布。
只不過今天談定的事兒比較多,張居正也想回去再好好想想,確定沒有疏漏再執行。
散衙后,魏廣德被張居正留下來,在值房里又聊了幾句,重點自然是定死稅賦,張居正對此有點顧慮。
想法好,但執行怕有些難度。
“其實此法嚴格說來不該如此的。”
聽到張居正的顧慮,魏廣德也坦言道,“所謂上等田地,那得照料好,可種植久了地力難免退化,成為中等田地,甚至下等田地。
但若不定死,把權利交到地方上,難免多生波折。
就好像叔大你行考成法,本意是提升官員效率,可他們辦事兒還是拖拖拉拉,倒是在征稅時雷厲風行。
末了,鍋甩在你頭上,呵呵,聽說江北百姓可都稱你為破門宰相。”
魏廣德的話,就是張居正罵名的來由。
張居正要求官員做事雷厲風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賦稅征收。
于是,地方官員們為了按時完成賦稅征收任務,在
事發后,背鍋人就是張居正。
張居正要求他們按時征收賦稅,可按說大頭絕對在士紳頭上,小民有多少賦稅。
但因為地方上靈活執法,反正最后倒霉的還是小民。
今下午商議久了,張居正難免感覺一絲勞累,在苦笑聲中,他拿出一壺鼻煙,倒出一些于手背,直接放在鼻下吸了口,隨后連打幾個噴嚏。(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