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水師官兵按照俞大猷的計策,先是打掉其中就實力最大的部族,然后收編其他中小部族,算是把整個東番島掌控下來。
說是土著,魏廣德知道,后來這些人被稱為高山族。
既然東番島已經納入大明,名義上歸屬福建布政使司管轄,但實際上福建官府根本就沒過問過。
實在不想去管那地方,太窮太破,去了怕還要被打秋風。
“讓福建御史監管吧。”
張居正搖搖頭說道,他現在還在考慮南北兩京國子監到底有多少監生,能不能滿足這次大造黃冊之任。
不行的話,今年就的向宮里請個恩旨,增加兩京監生人數。
這些,不需要魏廣德負責,吏部的事兒,張居正把的嚴實。
“另外還有個事兒,就是修訂一條鞭法后是否定為永制。
若是開了口子,讓地方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變動的話,怕是百十年后又會變回來。”
魏廣德忽然開口提道。
“善貸,你這是何意?”
張居正不解問了句。
“此次按照實際人口就比如兩京十三省人口九千萬計算丁稅,統統編入一條鞭法,可以后人口增加減少又該如何?
就算田地不增不減,人口總是要變動的,按說人口增加,攤入田畝的丁稅也該增加才是。
可若是地方上下次編造黃冊,人口又減下來該如何?”
魏廣德苦笑道。
他其實已經能夠預料,一旦他和張居正不在了,大明的人口怕是很快又會減少到只有幾千萬人。
在皇權不下鄉的年代,地方上可以操作的空間太大了。
鄉野百姓愚昧無知,朝廷就算給他們上等優惠的政策,他們怕也不懂,多半會被地方官吏、士紳操控。
“你待如何?”
張居正一蹙眉,又問道。
“以此次重造黃冊為準,定下各省田地稅賦為永制,以后人口增減不變,奏請陛下下永不加賦詔書。”
魏廣德想的就是定死農業稅這塊,不管田地是否撂荒,反正都按照這次清丈的數字計算田畝收稅。
地主的地,就算撂荒不種了,只要地還在你名下,就得給我把稅交了。
每畝地的賦稅都一樣,不論任何條件變化,都按照一個數量收稅,算是定下土地賦稅的上限。
下來,如果地方上開墾皇帝增加了,按照各府縣稅額,那也只能往下調減。
分母不變,分子只準漲不準減。
“這也符合太祖當初定下永不加征賦稅之意,我們不過是在2950萬石賦稅基礎上,在稅賦里增加了地方雜稅和丁稅。”
魏廣德繼續說道。
洪武年間,大明朝每年賦稅收入大致在2800萬石到3200萬石之間,于是朱元璋按照這個數字確定大明朝每年歲入2950萬石定位永基,行永不加征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