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是御做監的作品,而是夷人進貢的火器。
旁邊三只也算精美的火銃,才是大明工匠制造,沒有鑲嵌那些亮晶晶的東西,就是材質選用上等木料,做工也算精致。
每支火銃
雖然朱翊鈞沒親手放過銃,但看人用過,自然知道該如何裝填。
只是可惜,他是九五之尊,不能碰這些東西,只能放在書房里自己觀賞。
不過今天他的視線不再那些火銃上,而是盯著
里面有夠打幾次的火藥,自己過去拿出裝火藥的葫蘆,打開葫蘆蓋倒在旁邊案幾上。
黑色的,大小不均的顆粒,據說是王恭廠最新產品,除了傳統的一黃二硝三木炭外,還加入了一些其他東西,據說可以助燃。
小皇帝捏起一顆大點的,稍許用力就碎成粉末沾在手上,然后放在鼻下聞了聞,沒有異味。
“這東西真能控制別國?”
朱翊鈞臉上一臉疑惑之色,民間對火藥配方其實早有流傳,只是小皇帝不知,知道配方是一回事兒,能不能收集到材料就是另一回事兒。
木炭好弄,可硫磺和硝石卻是不易收集。
大明國內的硫磺,大多來自山西等地,但數量不多,自開海后倒是大量從琉球運回不少。
其中一部分自然被朝廷采購,交付王恭廠配制火藥。
要說東亞地區,硫磺其實分布極廣,不過多在沿海島嶼上,倭國、琉球,甚至東南亞都有大量硫磺可供開采。
但是硝石卻是這個時代極難收集的材料,不少穿越文都選擇從廁所泥土里提煉硝石,但實際上那點數量哪夠一個帝國使用。
朝鮮人一直眼饞咱們大明朝的火藥制作技術,當然大明也敞亮,干脆告訴他們“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火藥配方,可那又如何?
明人胸懷坦蕩,告之其配方,然而至關重要的硝石來源,卻始終未曾透露分毫。
朝鮮人自然不甘心,四處探訪,搜集了大量雜亂無章的秘方,經過反復篩選,他們最終確信了一種可靠的方法——硝石需從海水中提煉而出。
然而,朝鮮人耗時數百載,苦心鉆研熬制硝石之法,終究徒勞無功,總結起來不過是“徒勞”。
他們烹煮了一鍋又一鍋的鹽,卻始終未能提煉出合格的硝石。
魏廣德敢把火器往外賣,甚至賣給周邊藩國,最大的依仗其實就是他們很難采集到大批量的硝石。
硝石礦的全球分布極不均勻,僅在少數幾個國家如智利、印度和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礦藏。
不過幸好,大明國內就有這樣的硝石礦洞,位于巴蜀境內的老君山硝洞。
大明火藥貴,其實主要就是貴在運輸上。
少量硝石不算什么,可大批量原料的運輸,在沒有飛機火車的年代,也是非常麻煩的。
可即便再貴,老君山硝洞的開采也從未停止,因為其他地方找不到這種礦藏,付出再高代價也只能在這里采集。
位于四川、甘肅交界處的老君山地區,也成為大明防守極為嚴密的區域,進出車輛均需搜查登記。
這些信息,晚些時候馮保就已經從錦衣衛處獲悉,隨即送到宮里。
而此時魏廣德已經在府上宴請江治等同鄉,席間觥籌交錯好不熱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