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因為現在各地百姓更多選擇工坊做工,有比較穩定的工錢,比種地強,這也讓過去男耕女織的傳統生產生活模式有所變化。
許多婦女已經不在家織布,而是進入紡織工坊里打工,市面上因此對紡織品的需求有所提高。
這些東西,大部分可都是供應城市的。
蘆布能收集的信息,也就是京城周邊少量地區,但窺一斑而知全豹,由此魏廣德也能大抵推測出其他地方的情況。
至少在生產力發達的江南地區,大明不知不覺已經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雖然,是最初級的。
所以,好吧,魏廣德不得不承認,明人其實過得還挺滋潤,絕對不是后世人所想那什么水深火熱。
至少在城市里是這樣。
這點,貌似和后世也沒有太大區別。
而且,生活壓力,也沒有這般大。
為什么古人常說“衣食住行”,把衣服排到第一位,因為衣服貴,不僅是布料製作慢,做衣服也慢,成本自然就高起來了。
這年頭,成衣都是可以在當鋪典當的,就是這個道理。
吃,反而比較次要,因為市場基本能滿足百姓的食物需求。
說到底,萬歷朝經歷了張居正改革后,很多苛捐雜稅被取消,然后對“天下田畝通行丈量”,使“糧不增加而輕重適均,將來國賦既易採納,而小民如獲更生”。
一條鞭法旨在減輕百姓負擔,讓逃稅的豪強大戶承擔賦稅的大頭,好藉此緩和階級矛盾,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而魏廣德把攤丁入畝直接塞進去,讓大明普通百姓得到極大的實惠。
單就是張居正的變法,就讓大明在萬里三十年以前達到了王朝巔峰,說是盛世其實不為過。
因為萬歷朝不僅對內律法適度,更是通過三大征,特別是援朝一役墊定了在東亞地區的霸主地位,正是內外兼修。
“糧價變化較小.”
此時,魏廣德腦海里盤算著糧食問題,如果物價整體上漲而糧價漲幅小,會不會引發農民對種地失去興趣,轉而謀求進城務工。
須知古代,民以食為先,沒有穩定的糧食供應,天下可是容易亂的。
魏廣德有這方面憂慮,卻不是蘆布能分擔的。
他能想到的就是通過戶部查查,
如果糧價變化不大,而耕種土地增加,收入還能可以得到保證。
但如果土地維持不變,而物價上漲,可能又會滋生問題。
農戶可以不買城里高價紡織品,家里婦人可以自己織布做衣服,但鹽鐵茶這些卻也是不能少的。
傳統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並不是說農戶就能滿足全部生活所需,只不過大頭可以自己解決,需要外購的生活資料比較少。
魏廣德還在仔細了解大明社會各階層狀況,而在歸化城里,黃臺吉卻在大發雷霆。
是的,他很生氣。
他很順利就進入歸化城,把漢那吉對他這個親叔叔也是畢恭畢敬,算是承認他汗王的地位,這讓黃臺吉很滿意。
可是鐘金夫人那里,他卻是碰了一鼻子灰。
三娘子以自己仰慕漢家文化為由,拒絕轉房婚傳統,這讓黃臺吉憤怒。
其實,三娘子是嫌棄黃臺吉老病貌丑才不愿改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