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問了西方建筑用材,果然是石頭為主,再附上大理石等材料進行裝飾,如果全大理石,雖然用時會更長,但持久度很高,建筑可以屹立許久。
“問問他師承。”
魏廣德打聽了建筑房屋需要的材料,這些東西大明其實都有,只不過懂的用這些東西建房子的江恩少。
畢竟,中國傳統建筑都是木製,雖然也能用磚石建樓,但更多是用於建塔,高大建筑都是夯土包磚,絕對不會勞師費力開採石料,那東西搬運也麻煩。
“安德烈亞帕拉第奧.”
魏廣德聽到譯員翻譯的名字皺皺眉,沒聽過。
當然,其實這也才正常。
如果直接上來就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魏廣德十有八九會認為對方就是騙子。
哪那么巧,使團出使歐洲就帶回著名的工匠或者是他們的弟子。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這個叫安德烈亞帕拉第奧確實是這個時代義大利著名的建筑大師。
安德烈亞帕拉第奧早年當過石工,1540年起從事設計,曾對古羅馬建筑遺蹟進行測繪和研究,著有《建筑四書》。
其設計作品以邸宅和別墅為主,最著名的為位於維琴察的圓廳別墅,平面完全對稱,四面各有六柱的柱廓,中央圓廳有穹窿頂。
此外還有威尼斯的圣馬焦雷教堂、維琴察奧林匹克劇院等。
奧林匹克劇院也是安德烈亞帕拉第奧最后的作品,劇院於1580年開始施工,直到帕拉蒂奧過世才完成建設,這也是第一座永久性的現代室內劇場,至今仍完好無損。
其建筑設計和著作的影響在18世紀時達到頂峰,所謂“帕拉弟奧主義”當時傳遍世界各地。
而作為他的弟子和徒孫,馬里奧和盤帕薩特納尼顯然就沒有那么大的名氣。
畢竟,按照圖紙建房子,許多建筑師都能做,甚至是工匠,只要能看懂圖紙就能建好。
可是如果設計建筑,那就完全不同,需要天賦和靈感,就不是勤奮就能補拙的。
或許,這也是他們愿意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原因,希望在這里獲得一些靈感。
好吧,在沒有天賦的前提下,就希望能激發出一些靈感來。
當然,到京城已經幾天了,其實一路上他們都在觀察各地建筑的特點,特別是穿過馬六甲海峽后,按照船員告訴他們的,這里也就是大明海。
舊港建筑,和他們之前看到的波斯那邊相仿,也是石頭房子為主,可是到了玳瑁城看到的就是木結構房屋。
之后的松江府、天津城,城墻高大,但城內建筑在他們看來就顯得有些低矮。
大明的木樓,一般不會超過三層,多是兩層為主。
雖然在歐洲,大抵情況也差不多,但三層的建筑還是比較多的,不像大明鳳毛麟角。
這讓他們發現了機會。
是的,雖然不能設計出驚艷世人的作品,但建造普通的,沒有多少特色的多層建筑還是沒有問題的。
特別是馬里奧看過許多老師涉及的房子,撿出一些稍微修改下就可以用到這里。
不要覺得是不是侵犯老師的專利權,其實安德烈亞帕拉第奧的建筑風格在二百年后還被大量建筑師仿照,這也是安德烈亞帕拉第奧成名的重要原因。
數百年后還被無數建筑師推崇,自然名聲越來越大。
“告訴我,你能建造多高的房子多少層”
魏廣德看著馬里奧,這個據說是安德烈亞帕拉第奧的弟子,嚴肅的問道。